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无忧,生活优越。但很多工薪族、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也把我们的孩子当“富二代”养,满足孩子的奢侈需要:手机电脑非苹果不要,衣服鞋子必须要名牌才不丢面子。
1
我身边就有个如此的家庭,一家三口,爸爸妈妈经营着一家小店,女儿在上大学。因为电子商务的迅猛进步,小店买卖非常难做,有时夫妻两个一个月忙下来连房租都出不来,两口子平常中午吃饭也是如何省钱如何吃。
但女儿上了大学之后,第一个假期回来就找父母要苹果手机,说我们的手机太掉价,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
然后她爸爸妈妈硬生生地拖了1月的货款,挤出来五千块钱,给女儿买了手机。
在中国,像如此的爸爸妈妈实在太多了。他们不考虑家庭资源的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
家庭不宽裕,他们就感觉自己亏欠了孩子,担忧我们的孩子被其他人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愈加娇惯、宠溺孩子,再苦再累,也不舍得孩子吃苦受罪。
于是大部分的孩子都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用着最新的电子商品,穿着时兴的一线品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
虽说关爱下一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弘扬,但万事都要有个度,太过过分娇纵就走向极端了。爸爸妈妈的过度“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讲,无疑是一味“毒药”。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话并非凭空捏造出来的。事实证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挨穷挨怕了的爸爸妈妈不想孩子再步我们的后尘继续穷下去,宁可再苦自己也不可以苦孩子。
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让孩子做家务活,让孩子仅需专注念书, 其他事情都不需要理,结果养出了不少白眼狼和啃老族。
不曾也不可以吃苦的孩子,因不曾尝试过劳作的辛苦,会变得好逸恶劳,只顾享乐,没担当和不知感恩。即便长得牛高马大, 也依旧是伸手将军,依靠爸爸妈妈和别人的供养。
这类“没钱人家”的“富二代”只能使家庭变得更穷。
2
去朋友公司谈事,说到团队建设,他困惑地说:“以前我感觉没钱人家的孩子可以吃苦、有责任心,目前简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职员,没钱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
“富二代”,在大家印象中是与好逸恶劳、挥金如土、不求上进、行为乖张划等号的,顾名思义就是由于家有钱、宠溺,最后导致孩子不懂事。
但伴随中国经济的进步,特别城市新中产的崛起,言正行端、勤勤恳恳的“富二代”愈加多。相反,没钱人家的孩子却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问题。
这个现象出现的最大缘由是家人的补偿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感觉不可以亏了孩子。
我有一个职员,单亲家庭,爸爸妈妈工作不稳定,他小时候跟爷爷奶奶长大。爷爷奶奶家也不富裕,但正由于如此,只须爷爷奶奶有10块钱,就会把10块钱全花在他身上。
宁肯穷了全家,也不可以穷了孩子,是他们的教育信念。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他,习惯了伸手讨要,缺少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钱,消费远远超出他的能力。
更要命的是,责任心几乎为零。我穷我有理、我弱我有理,这种心态让同事对他建议非常大。
辞职前,我找他谈话,他表情游离,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昨天在路上看到有个人,特别像我爷爷。”
我了解长大成人对他来讲是一种凌厉的痛,由于溺爱他的人再也帮不了他。
3
补偿心理,是长辈的自我安慰。
10年前,“没钱人”勇于承认我们的不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可以维持清醒:大家家境不好,你一个人要多扛责任,自强自立。
现在,各种创富神话冲击社会每个阶层,愈加多没创富的人,把责任推给机会、社会不公、阶层固化,由于看不到期望,只能倾尽所有对孩子进行补偿:我不管你以后怎么样,至少小时候,其他人有些你都有。
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恶果:有的人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当成吃苦,并让孩子以吃苦为耻。
我去一个赛艇会所玩过几次,有个14岁的男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天天早晨6点起床,搭公交转地铁再步行来练习。练习完毕,帮教练整理好器材,去另外一个地方打篮球。
由于要去海外留学,他担忧体力跟不上,跟同学玩不到一块儿,所以拼命训练。
晚上,他还要回家给爸爸妈妈做饭。他母亲只能做西式快餐,他爸对吃没什么需要,他想吃那些,就得做给全家人吃。
假如不是在赛艇会所看到他,我会把“没钱人的孩子早当家”安到他头上。
他爸爸是上市公司高管,我问他为何这么舍得让孩子吃苦。他惊讶地说:“如何叫吃苦。这不就是活着的平时吗?”
假如你身边有诚实的创业人士,你或许会赞同如此的看法:大多数富人都是真的苦过的,他们不会感觉让孩子吃苦是非常大的问题。
4
限于我们的眼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比较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个错误:只须学习好就好。
他们的孩子不管学习怎么样,反正从来不洗内衣、不打扫卫生、见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绩以外的事情跟他没关系。
这就直接致使孩子的责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后,成了团队里做事不动脑筋,出问题就想推卸责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们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人,不可以对某个综合性的项目负责,幻想后面有为自己整理战场的父母。
富人穿100块钱的衣服是节俭,没钱人穿同款就是穷酸;你家孩子去咖啡店打工是赚零烧钱,贝克汉姆的儿子去打工就是励志。
在这种社会日常,一些家境贫穷的爸爸妈妈总是培养了孩子过剩的自尊。为了不让其他人说我们的孩子是没钱人,干脆不让他们穿100元的衣服,也不让他们去咖啡店打工。
贝克汉姆儿子曾去咖啡店打工,时薪20元人民币
然而,自尊是虚无的,生活是现实的,虚荣不可以帮其他人撑过一生。
这种自尊教育,会让孩子特别“晚熟”。当同龄人已经了解脚踏实地为1日三餐、十年后的生活拼命时,他们却抱着热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须摆出成功人士的派头,就能成功。
贫富差异,本质上是教育的差异。当富人已经转变教育方向,开始培养可以更好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没钱人却走起了弯路:无限度地宠溺孩子,只求成绩,不求其他。
结果,富人家的“穷二代”愈加富,而没钱人家的“富二代”愈加穷。
5
林青霞生活最抑郁的时候,圣严法师送给她8个字:面对、同意,处置,放手。这8字方针,同样适用于现在家境不如意的爸爸妈妈。
为人爸爸妈妈真的的成长,是可以正视自己生活的失败,深思贫穷的成因。我永远记得小学5年级的某天,一贯冷傲坚强的爸爸在饭桌上说:“我这辈子才华和努力都够,但就是赚不到钱,缘由是个性太强、处事不圆滑。”
后来他又多次深思这个问题,以至于我大学就开始看心理学的书,一直特别看重我们的情商修炼。
爸爸身上贫穷的成因,在我这里得到了非常不错的修复。假如他没坦诚面对自己,而是怪家庭、怪社会,那后代可能就会在偏执的怪圈中,变得又穷又骄傲。
父母坦诚面对我们的不足,比故作坚强更有威信。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跟住在罗马的人比,爸爸妈妈与孩子合力的每一分努力,会叫你离罗马愈加近。
面对、同意、处置、放手。愿天下为人爸爸妈妈者,都坚信爸爸妈妈比学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资源差异,也比不过爸爸妈妈心态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