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本应是新高考考试改革第三批试点省市启动的时间节点。
但两个多月后,18个试点省份中仍有超越一半到今天未宣布有关策略。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等9个省份,既未明确“官宣”暂缓改革,也迟迟不见“改革动作”,被外面解析为推迟改革试点。
作为通向国内大学的唯一途径,高考考试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2018年是新高考考试改革试行的第4年。按原定计划,加上第一批2个省(上海、浙江)及第二批4个省(北京、天津、海南、山东),到2019年高考考试,全国将共有24个省启动新高考考试,不再实行文理分科,考试考哪几科变为“3+3(即‘6选3’)”。
但截至现在,第三批中只有江苏、福建、辽宁、广东、湖南、湖北、河北、重庆8个省市宣布并于2018年秋天学期按时启动新高考考试改革。
试点省份缘何由18个锐减至8个?11月26日,在南京大学举办的“建设教育强国•培养革新人才”2018高校高中教育进步平台上,身处新高考考试改革决策和推行一线的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处长韩宁,现场解密了新高考考试改革政策推行的背景,并指出目前改革存在的问题。
新高考考试政策颁布背景解密
韩宁说,新高考考试政策的产生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第一个时间节点即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教育改革与进步中长期规划纲要》,这一纲要颁布的背景是:分省命题方兴未艾,自主招生大战蓬勃发展。而围绕分省招生指标,各种建议尖锐对立。
山东三个考生甚至状告教育部,说为何山东的考分就那样高,北京人和上海人为何上大学就那样容易?
同时,高考考试加分也引起激烈争论,原本是为了弥补高考考试唯分数论的缺点,但专长加分引起一些学校的质疑,被觉得含金量不高。
除此之外,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缠斗不休,“这类问题推进了当时新一轮的高考考试改革”。韩宁说。
当时的《纲要》提到了三个原则,即有益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进步、维护社会公平。“这是三个目的。多目的的任务总是是困难完成的,有时它中间是有冲突的,什么放在第一位,什么放在第二位,这个问题当时大家非常纠结。”韩宁表示。
第二个时间节点,是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高考考试改革的描述成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离别、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推行、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病。
除此之外,还提到探索全国统考降低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化考试一年多考。“这已经和大家今天实行的新高考考试策略非常像了。”韩宁说。
第三个时间点就是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规范改革的推行建议》。
对高考考试多年存在的问题,建议提出新高考考试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手段,需要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法、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与招生录取机制等,以上海、浙江为改革试点从秋天开始实行新策略。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在浙江、上海启动综合改革试点。
新高考考试遇见5大新状况、新问题
第一,走班教掌握不会凸显教师资源不足?
上海新高考考试实行“3(语数外)+6(物化生政史地)选3”科目组合,浙江则在“6”的基础上另加一门技术科,为“7选3”做法。“3+6选3”有20种科目组合,“3+7选3”则有35种。
不少一线老师都认同高考考试改革的方向性正确——很多组合扩大了学生的学科选择权、考试选择权、课程选择权。然而,在实质的改革落地中,假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的话,学校就需要依据学生的选科提供足量的课程供“走班”。
举例,假设一个年级有120人选历史,就得至少开出3个历史班,不然难以满足学生。但实质状况是,即便在重点高中,学校现在的师资力量也远难承担如此的办学模式。
重新配备整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困难程度太大。这被觉得是新高考考试“改不动”的“第一难”。
第二,考试次数过多是否会加重负担?
这个既有学生的负担,也有老师的负担,也有校长的负担。
改革试点几年下来,上海高考考试出现一个“怪象”。大部分学生在一年两次英语考试中,都会选择考两次。即便春考成绩已经是最好的等级,还是不愿错过秋考。缘由是,每次等级优劣都是依据参考总人数来排名划分。
由于不少学生感觉,一方面要确保自己足够出色,对于第二次可能能得到更高成绩抱有期望;其次还要“占位”,不可以让其他人也“出色”。
第三,分散考试、多次考试、走班教掌握不会导致中学教学秩序的混乱?
以前五六十名学生一个行政班,班主任非常知道学生状况。打破行政班,也意味着打破“班主任责任制”,一些校长非常担忧“管不住”。
除去软件,选课走班对学校管理的硬件资源需要也让不少校长皱眉。根据现在不少高中一个年级一千人计算,三千人大概需要65间教室,包含常规教室和实验室等场地。一个行政班五六十名学生。假如开始选课走班,光是教室需要就会成倍增加,不少高中至少得为此“再盖栋楼”。
“如何排都有学生上不了课!”河南一所普高校长说,该校过去模拟过选课排课表。不是老师的时间不够排,就是学生选修课程时间会冲突,让他非常是头疼。
中国非常大,各地教学资源本就参差不齐。就学校的教学资源而言,每个学校需要量体裁衣,依据自己学校的实质状况来做选课的策略。
实力雄厚的学校可以选择大走班,每一个学生一张课表。实力较弱的学校可以选择提供套餐组合,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选课需要。大部分城市高中至少都能提供选课套餐,但要做到一个学生一张课表,估计极少有学校可以满足。
第四,学生选科比率不合理会不会导致将来国民总体科学素养降低?
依据浙江教育考试院数据,2017年的25.01万浙江考生中,有8.95万人选考物理,占全部考生的35.78%。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5万名考生中有1.92万人选考物理,占比38.4%。即使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担忧没办法获得较好的位次而选择舍弃较难学科。
而物理对于科学的进步又不言而喻。譬如,北京邮电大学需要学生要具备非常不错的理科基础,特别是物理。目前招来的学生发现有些并没参加物理的等级考,而是参加了合格考,合格考的等级是非常低的。
第五,当试点扩大将来,省级考试机构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提供专业的服务?
为何有一些省后来经过研究决定暂时推迟高考考试改革?由于在当年分省命题时,也只有一半的省份是分省命题,即便是江苏如此的教育、经济发达的大省,年年的命题也是不堪重负,
“大家的(省级)考试机构能否有能力负担这个责任?这是大家面临的新状况、新问题。”韩宁坦言。
不过在第二批试点的时候,教育部已经做出了一些调整,比如发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介绍选考科目需要引导(试行)》,浙江调整考试时间,打造物理学科保障机制,山东提出新的赋分方法,等级考时间常见推迟到高中三年级下学期,等等。
“关于第三批试点,(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有一个‘跳起来摘苹果’的理论,他说对于新高考考试改革,要采取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不凑数,条件达到了就批准启动,条件达不到就创造条件,达到了再上。”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处长韩宁最后表示。
江苏连云港赣榆区教育局局长陆建国曾就高考考试有关问题发表多篇文章,其中一篇写道:
中国国情复杂,每个省份经济社会进步不均衡,这是启动所有改革都应统筹考量的一个基本现实,在相当一部分区域不拥有与改革相匹配的物质条件时,贸然一刀切,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具体到此轮新高考考试改革,浙江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尚且勉为其难,假如把这一策略推广到全国,对于大多数省市而言,这将是高中学校不可以承受之重。
尽管不少一线高中教师对新高考考试改革策略的落实细节有类似存疑,但他们同时也表达了对改革方向的认同。最重要是,大伙都了解策略本身不会再“大改”,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改革文件下来之前想好对策。
国务院2014年就颁布了高考考试改革总体策略,并不会有大的调整,暂缓只不过要评估各地是不是拥有改革的条件。这种评估,即依据“3+3”科目改革对高中办学的师资、课程、场地、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等需要评估改革的条件,在改革筹备更充分时启动改革,防止改革策略在落实时大优惠扣。
但,暂缓改革的省份不少高中大多还处于观望状况,主动提升高中建设标准、推进高中课程建设改革,与针对学生拓展生涯规划教育的学校并不多,对此有清醒认识和筹备的父母、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记者在此想说的是,高考考试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时尚浩浩荡荡。客观条件不足的确是缘由,但主观上对新生事物抱有抵触态度,恐怕才是问题所在。高考考试改革或许会延迟,但节奏挡不住,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最后会得到妥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