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剖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与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怎么样充实国力,积极筹备,准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
但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采纳他的建议。
剖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2、严复的担心
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己检讨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心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质",他觉得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出于如此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的忧虑,严复过去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维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剖析:严复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在当时能有几人明晓?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家不可以只从一种角度、用一种眼光来看问题!
话题:"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与形式"
3、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
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非常大。
1899年英国强租国内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
强烈的爱国心促进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措学校。
他四处奔走,筹筹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剖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期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叫人感动。
话题:"教育与爱国""生活的目的"
4、于右任的临终诗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国内》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可以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国内;国内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剖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如此的愿望,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话题:"故乡情""月是故乡明""殷殷爱国情"
5、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推广托管"和"台湾独立",倡导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
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干扰,摆脱国民党间谍机关的刺杀,毅然返回祖国。
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所有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他还期望留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
剖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勉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大家。
话题:"心中的丰碑""祖国的呼唤"
6、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
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
肖邦满怀感激之情,同意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从来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知道。
可是,在辗转流离的日常,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季,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需要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根据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剖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个爱国者的一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
7、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非常受学术界器重。
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
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大家应当回去!"
剖析:"富贵不可以淫",物质再丰厚也不可以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话题:"祖国的利益高于所有""生活价值"
8、梁实秋的演讲
著名作家梁实秋善于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
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非常不耐烦。
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
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种角色,但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总是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筹备。我目前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
话不一般,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剖析:幽默,流于俗套就成了无厘头;而恰如其分的幽默,则是智慧的闪光,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话题:"语言的妙用""幽默生活"
9、瞿秋白的风趣
20世纪20年代初,郑振铎在上海结婚,新娘为商务印书馆元老高梦旦之女高君箴。
结婚典礼使用当时最为时髦的"文明结婚"仪式。
按仪礼规定,结婚人的双方父母,均须在结婚证书上加盖私章,以昭信守。
结婚典礼前日,郑振铎才想起他妈妈还没印章,于是去信请瞿秋白代刻一方应对。
当天收到瞿秋白的回信,并无信笺,只一张"秋白篆刻润格",内言:"石章每字二元,一周取件。限日急件,润格加倍。
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牙章、晶章、铜章另议。"
郑振铎一见,以为这是瞿秋白事忙不可以代刻的托辞,乃另请人急刻一方备用。
次日上午,结婚典礼马上开始之际,有人送大红喜包一件,上书:"振铎先生君箴女性结婚志喜,贺仪五十元。瞿秋白。"
喜包内并无现金或礼券,乃是三方田石印章。
一方是郑老夫人的;其余为新郎新娘各一方。
郑老夫人是单章稍大,新郎新娘的两方合成一对,边款分刻"长乐"二字,祝贺新人长乐永康,白头偕老。郑振铎与高君箴皆为福建长乐县人,取意双关。
三章均玲珑高雅,主人把玩赏析之后,才悟出所书"贺仪五十元"之缘由。
原来三章共刻12字,润格应为24元;急件加倍,则为48元;边款2元,故曰"贺仪五十元"。
瞿秋白这一出人意料之趣举,给郑高中二年级人之结婚典礼增添了特别的喜庆氛围,一时传为佳话。
剖析:大才华者,大幽默也;大幽默者,大才华也。这样才情逸致,当为一时佳话。
话题:"才华与幽默""风趣"
10、林语堂上课请学生吃长生果
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来,学生引颈翘首。
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
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
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
哪个了解,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不过看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所有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将来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剖析:林语堂,一位大师级语言大师。性格幽默、风趣,听其谈话,如沐春风,获益多多。
话题:"春风化雨""为师之道"
十1、海子的寂寞
可能诗歌真是从寂寞中酿出来的,不然为何所有些诗人都那样落寞?
海子也不例外,他大概是太寂寞了,期望能与其他人进行交流。
有一次,海子在百无聊赖之际随便走进学校附近的一家饭店。
他对老板说:"我给大伙朗诵我的诗,你们能否给我酒喝?"
毫无浪漫情趣的老板抬眼查看了一下眼前这位青年:长发凌乱,身材瘦小,落落寡欢,不修边幅,而且说话这样神经兮兮,就以为他脑瓜子是有的问题的。
于是老板便嘲讽地回答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
海子无奈地耸了耸肩膀,默默地走出了饭店,同时也走进了更深的寂寞。
剖析: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与交流。交流来自于寂寞,没办法交流,也就愈加寂寞。
话题:"寂寞与交流""交流与理解""冷漠是毒药"
十2、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
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敢搬这块木头的。
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
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立刻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推行。
剖析:"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话题:"人无信不立""诚信""证明"
十3、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诚信著称于世。
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
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
最后,季布凭借诚信,还遭到汉王朝的重用。
剖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其他人诚信相待。
话题:"诚信与生活""互助""诚信的价值"
十4、李嘉诚亲自去接老师
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产巨商李嘉诚常常捐资助学。
一次,他邀请汕头大学的一批教师来港并筹备亲自去车站迎接。
恰好此时他又接到公告,国家经贸部一位官员专程来港与他洽谈买卖,请他去迎接。
经过考虑,李嘉诚先生安排了其他人去接经贸部官员,而自己还是去了火车站。
因为火车晚点,他在车站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
汕头大学的老师了解后感动地说:"这件事使大家愈加深刻地领会到李嘉诚先生对教育的诚心。他能舍命办教育,大家也应该努力去做。"
剖析:商人捐资办学,不可以沽名钓誉。李嘉诚以我们的行动,证明了他的言行一致。
话题:"尊师重教""表率""做人与做事"
十5、这样"廉洁"
据记载,窃国大盗袁世凯生活上奢侈腐化,但常常装出一副廉洁的样子。
一次,他故意在吃饭时召见内阁成员,当大伙来到他的住所时,只见他正端着一碗小米粥,就着一条红烧鲫鱼吃得津津有味,时而从一个佐料瓶往碗里倒些什么。
内阁成员见了,都赞道:"总统生活这么俭朴,我辈值得仿效。"
事后,卫士告诉大伙,那是仿效不了的。总
统吃的是西北上等小米,且都是一粒粒精心挑选出来的;那鲫鱼是有名的洪河鲫,为了保鲜,是专门放在猪油里从千里以外的河南运到京城的;就是那佐料,也是东北的千年老山参和鹿茸做成的。
此言一出,众人哑然。
剖析:欺世盗名者,总是是言行不一的小人。不真实面具总会被揭开的,其丑恶嘴脸,终究会大白于天下。
话题:"面具""贪婪""作秀"
十6、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刚开始,以货真价实取得客户满门。
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客户也怠慢起来,买卖日渐冷落。
1日,字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
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
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
但郑板桥却说:"没错啊,你以前买卖兴隆,是由于'心'有了这一点,而今买卖清淡,正由于'心'少了这一点。"
李沙庚感悟,才了解经营生活的要紧。从此将来,痛改前非,又一次取得了人心,取得了市场。
剖析:人心是一笔无形资产,是一笔不可忽略的巨大财富。对于企业、企业而言,经营人心是事业健康、持续进步的重点。此事亦可看出郑板桥的智慧与幽默。
话题:"经营人心""诚信""名人的智慧"
十7、买鞋子
珍妮发现一家鞋店挂着清仓甩卖的牌子,便走进来看看。
蓦然她的见地被一双红色的吊带凉鞋吸引住了。珍妮一试刚合脚,看看价格才17USD,太实惠了。
珍妮满心欢喜地去收银台,收款员小姐看了看珍妮疑惑地说:"小姐,你真要花17USD买这双鞋?"
珍妮非常纳闷:"难道价钱不对,还差多少?"
“不,是这双鞋有问题。左侧的比右侧的大一码。可能是上回什么客户拿错了。我把它放在那儿并不筹备卖,要不,我给你换一双,行吗?"
珍妮细心一看,可不是嘛,左侧的比右侧的稍大一些,不过不仔细看是看不出的,顿时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剖析:在商界中,除去要产品货真,还需要什么?
十8、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首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
忽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
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越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
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
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越人家,反遭失败。
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可以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可以打败他!"
剖析:是的,人是不可以被打败的,只须大家心中有目的,有信念。即便过程艰幸,最后也能有所收成。
话题:"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