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在《爱弥儿》里反复提到,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近期,我深有领会。
自从年初公司搬家后,上班路程遥远且周折。
上班路上单程都要1个小时20分钟,得倒腾1趟公交3趟地铁。
天天从沙丁鱼罐头普通的车厢里挤出来,基本散架。
回到家还要检查娇娇的作业,陪她阅读,一天下来,筋疲力尽,第二天精神也不好。
有时娇娇由于作业多或者其他事情闹情绪,正好碰上我特别累,我也没耐心,直接跟她说:
“你是否知道母亲上班特别累,天天来回要挤2、3个小时的地铁,你能否安静一会?”
可是,她仿佛并不可以领会我的感受,依然大闹天宫。
正好有个周末公司在办公室搞活动,可以带上我们的孩子,我就携带娇娇去。
出发前,娇娇问我:“明天是否父亲开车送大家过去。”
我考虑了一会,说:“明天父亲有事要忙,送不了大家,大家自己坐地铁过去。”
其实那个周末娇爸根本没事要忙,而是我想带娇娇坐一趟地铁,领会一次母亲上班的路程,如此下次我再说“母亲上班特别累”之类的话,她应该会比之前理解我多一点吧。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两个吃完早餐便开始“娇妈的上班路线之旅”。
先是来到家附近的一个公交站,等直达地铁站的公交。
娇娇挺开心,哼着小曲等车来。
坐了8分钟公交到达地铁站之后,跟着我排队进地铁站。
第一趟地铁有座位,但路程远,有10个站,娇娇身体不累,但看得出有点无聊。
下车时,由于是换乘站,上下车的人多,娇娇被挤得直叫母亲,我还差点牵不住她的小手。
上了第二趟地铁,没座位,大家站在车厢门附近的地方。
借着刚刚发生的拥挤,我顺势说:“刚刚是否挺挤的?今天是周末,人还不是不少,你看大家目前站在这里还挺宽松的。若是上班时间,大家估计都得贴着门站了。”
娇娇有点惊讶,然后看了看周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过了一会,娇娇可能站累了,问我:“母亲,什么时间才到啊?”
当她得知还要转一趟地铁时,歪着嘴做出一副丧气的鬼脸。
从第二趟地铁出来,到达第三趟地铁之间,要在地铁站内走600米。
我不吭声,携带娇娇走。
走着走着,娇娇开始不耐烦了,又问:“母亲,什么时间才到啊,目前就是走去你公司了吗?”
我说:“还不是,目前要去坐第三趟地铁,而且在这之前要走一段路。”
娇娇又是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早上那股精神劲完全被折腾没了。
从第三趟地铁出来,到了公司,她一屁股在我的办公位上坐下,长叹:“终于到了。”
我在旁边偷笑。
从那将来,我回到家假如非常累,她又正好有事情要我帮忙的时候,我说母亲上班累了,过一会再助你怎么样。她都不会继续纠缠,更不会像以前一样满足不了就大闹情绪。
那一趟让她亲身体验的“娇妈上班路程之旅”,顶过我说一车厢的道理。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对于怎么样讲道理,亦然。
爸爸妈妈讲道理,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给孩子强加道理。
爸爸妈妈携带孩子去看到道理、领会道理,才能让孩子从我们的角度去理解道理,进而形成他的世界观。
2018年刷遍互联网的泰国母亲,也是通过一场捡垃圾的体验,让孩子了解生活不容易,应该珍惜上学机会的道理。
那位泰国母亲面对孩子厌学的情绪,想了一个方法。
她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你可以选择不上学,但需要去工作,一个人不可以什么事都不干。
于是母亲把小孩子带到街上,需要他去采集塑料品和易拉罐,根据市场价格跟父母换取生活费。
开始的时候小孩子还挺开心,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就喊累了。
但母亲仍然坚定地携带他走了3.5公里,捡了一小袋空瓶子,换了2泰铢(约合人民币0.4元)。
这时,路过一家冰淇淋店。
男生:母亲,我想吃冰淇淋。
母亲:冰淇淋要5泰铢,大家的钱够吗?
又走了一段路之后,到了餐厅门口。
男生:母亲,我想吃燕麦。
母亲:要买吗?15泰铢。
男生:母亲,我钱不够。好累,好热,我要回家。
一天下来小孩子领会到了工作的艰辛。在回家时,他央求母亲乘公交回家,但母亲一看他挣的钱不够,还是携带孩子走路回家。
最后,母亲问男生:目前,你想上学还是工作?
男回答:我想上学。
整个过程,这位泰国母亲没讲一句道理,却让孩子打心底了解了道理。
由于,教育从来不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而是一个让孩子领会的过程。
看见了,领会了,理解了,就内化成他一个人的道理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此一段话: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成效就越大。
给孩子讲道理,教育意图太明显,孩子只能被动同意。
携带孩子去看见,去感受道理,力量远比讲道理大得多。
而其中,爸爸妈妈的以身作则、亲身示范,则是最好的方法。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便是这样。
他教育孩子时,极少苦口婆心地说要如何做,而是把要教给孩子的道理,用行动的方法告诉他们。
譬如他喜欢念书,每晚7点过后就是他的学习时间。这个时间段大家都不可以打扰,无论天气再炎热、再严寒,也不会成为他没办法静心念书的原因。
正因他这种“念书无止境”的观念和行动,日复1日,孩子们耳濡目染,自然也喜欢念书,且个个收获不凡。
想让孩子懂道理,父母就要嘴上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孩子才能了解道理。
关于这点,作家李雪的一段文字总结得特别到位。
想要孩子好好刷牙?自己去享受刷牙的美妙过程。
想要孩子专心吃饭?自己去享受食物的万千滋味。
想盯着孩子写作业?自己去拿起本书享受阅读。
想要孩子热爱运动?自己下楼去跑两圈。
孩子看到和感觉到的所有,决定着他的成长,而不是父母讲的那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