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爸爸妈妈应该把握的重点是什么?你能概括说一下吗?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第一,爸爸妈妈要给孩子做榜样,第二,打下结实的底线,绝对不可以伤害、侮辱其他人。从两岁开始就要严格把握这个原则。
李文道 (首师大心理系副教授,北师大心理学博士):非常重要的重点就是处置好关爱与管教的关系,理想的爸爸妈妈是严慈相济的,对孩子不娇不纵,爱在细微中,严在该严处。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渐社会化的过程,刚新生婴儿是完全没规则意识的,他可以自由地吃喝拉撒睡,一旦需要得不到满足,总是以哭叫的方法来自由表达。伴随孩子的发育,孩子开始跟外部世界发生更多联系。大约两周岁时,孩子就需要肯定的规则和指导,以现实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个时候,爸爸妈妈需要依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渐渐给孩子立规矩,知道社会规则、道德原则、风俗习惯与行为规范。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一个规则意识渐渐形成、规则行为习惯化的过程。
“没规矩不成方圆”,大家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由规则构成的。一个有规则意识的孩子才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为这个社会所接纳,才有施展抱负的空间,才有成功的可能。那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总是都是所有规则意识没打造起来的青少年,当他们的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不是调整自己,而是以身试法,最后锒铛入狱。
在孩子规则意识、规则行为形成的过程中,爸爸饰演着更为要紧的角色,爸爸总是被看作孩子的规则来源。著名心理学家弗罗姆也觉得爸爸的世界是“法律和秩序的世界、纪律的世界”。在日常,大家也不难发现,妈妈会表现出更多的包容,爸爸更喜欢给孩子立规矩。假如连爸爸都不舍得给孩子立规矩,那样总是就会无人给孩子立规矩。李双江的儿子无照违法开车并殴打别人的事情,就是典型的没规则意识的行为,而这正是李双江对孩子缺少管教、没给孩子立规矩导致的。
让孩子认识规则、知道规则并按规则行事,有时看着像是一种限制,但事实上这是一种要紧的保护。有一项研究,想知道孩子子在设有篱笆和未设篱笆的游乐场游戏,哪种环境下比较守规矩。研究结果表明:孩子子在未设篱笆的游乐场会比较没安全感,他们所到的场地范围较小,大都挤在游乐场中央;有篱笆的保护时,孩子游戏的范围更大,一直延伸至篱笆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