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才结束期末考试的学生是否应该拿到父母发放的“年终大奖”呢?近期,不少父母在网上吐槽,他们对此事的怎么看也存在较大差异。记者觉得,父母应该把给予的资金物质支持和对孩子学习的鼓励区别了解,只有先小心许诺、并在实行时重视“给”的方法,才能让“年终奖”发挥最大的效能。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父母的“纠结”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他们有些在为是否应该给孩子奖励而烦恼,有些则是在之前不经意间允下承诺后,为如何兑现承诺而犯愁。假如不给孩子奖励,父母会担忧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缺少动力,渐渐懈怠;假如完全根据不经意间的许诺满足孩子的需要,父母又会感觉这种奖励已“变味”,不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和进步。
网上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越半数的父母觉得,给予学习获得进步的孩子以物质奖励是有必要的。事实上,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差不多都有小时候因获得进步而被父母奖励的历程。但,一个人除物质需要外,还有被尊重、被认同、被理解、被关爱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假如只不过一味给予孩子物质奖励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鼓励和交流,那样,物质奖励就会变味。
只须孩子在一年中的学习、生活等任一个方面都有所进步,记者觉得,他们就是有资格得到父母发放的“年终奖”的。但在发奖过程中,父母必须要注意“谨言慎行”:所谓“谨言”,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物质奖励不可以盲目许诺,其奖励标准应当符合孩子所处年龄段的具体需要;所谓“慎行”,父母应该在履行承诺的同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一旦许诺,就要践诺。只须在兑现物质奖励时讲究方法并配合一些必要的方法办法,孩子的“年终奖”就依旧能发挥最大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