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休假外出,在海外的机场多次见到如此的景象:老外全家五六口人,一人背一个包、拖一个行李箱,爸爸妈妈自顾自地往前走,全然不考虑有些孩子只有两三岁,个子还没有肩上的背包大,负重艰难前行。相比之下,国内不少孩子幸福得多,外出的全部行囊都在父母的大箱子里,孩子们自顾自地玩着电脑,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对比之强烈,叫人非常是感慨。
在大家的很多父母看来,全家6个大人只有一个“金贵”的宝贝,用得着孩子受累么?即使理智地想让孩子训练一下,也常常由于孩子手脚慢,父母着急,自己包办了事,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活儿。
不光是外出被呵护有加,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孩子们追跑打闹在老师和父母看来,都是危险性较高的举动;骑自行车上学在多数车多路宽的大城市也非常不安全;在课业的重压之下,爬山、游泳、野营、打球的时间更是几乎被全部挤占。再加上活动场地被高楼大厦一再“占领”,孩子们极少有机会在户外活动。结果,不少父母和老师发现,大家的孩子外出游学,与同龄的外国孩子一同学习生活时,在自理能力、户外运动、游戏玩耍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不足,常常看上去木讷、胆小、单薄、苍白。
过度的保护,看上去对孩子关爱备至,其实是爸爸妈妈和长辈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最好机会。在他们本该掌握生活自理、自立的年龄,失去了训练成长的机会。一旦离开父母,就变得束手无策,没办法自己解决问题,就算是玩耍,也会看上去局促,无所适从。
孩子们暴露的问题,实则是社会心态的常见反映: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不可以失去,不可以失败”的认识。所有稍有风险的活动都尽可能防止参与,做饭怕切手,熨衣怕烫伤,搬东西怕累坏,都由父母代劳。孩子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学习,由于有了好成绩,才有成功的期望。而家唯一的孩子只能成功不可以失败。
在这种社会心态的裹挟之下,很多父母的想法几近畸形:只须能进好学校,需要学什么就学什么。学校学习以外,花大价钱把孩子送进社会办学机构,挤占孩子的空闲时间,学奥数、英语、作文、物理、钢琴、合唱、书法,等等。所有以升学为目的,而不是出于孩子玩耍的天性和兴趣。一旦升学不再需要,就果断舍弃。然而,因为长期缺少游戏和运动,缺少对大自然的接触知道,孩子们难免常识结构单一,爱心同情心不够,团队合作意识不足,身体素质不高,性格柔弱,惧怕挑战。
的确,对于学龄期的孩子,学习成绩是要紧的,但不是唯一要紧的。假如生活自理能力差,运动能力低,动手能力弱,那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何而来?创造性从何而来?不怕失败坚强勇敢的个性从何而来?而缺少如此的品质,书本上学来的常识怎么样学以致用?社会急切需要的革新能力从何而来?
所以,让大家从目前开始,从日常的小事开始,信赖孩子,训练孩子,把孩子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面对日常的衣食住行,敢于承担自己所作决定带来的后果,在失败、吃苦、受挫中,学着长大。放下让他们借助可能的机会回归自然,让游戏和体育成为教育本应有些方法,在运动中学习信赖同伴、尊重对手。如此大家培养出的孩子才是前凸后翘的、立体的、强大的,当他长大成人、一个人放飞的时候,父母才能安心放心,社会才能活力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