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母亲向我求助,我们的孩子不喜欢看书,该如何解决?经过知道后才了解,夫妻两人在经营着一家食杂店。房屋楼上楼下已经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孩子做作业都是趴在店里那高矮极不协调的桌椅上写的。于是我建议这位母亲回去和孩子整理一个小地方专门作为学习的地方,晚上可以陪着孩子在这块小天地里看书,慢慢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这位妈妈一回去找了一个旧的货架,和孩子一块把货架修补了下,上了漆,变成了书厨,装上了仅有些一些书。又和孩子整理了一小块地方,放上书厨、桌椅成为了一个学习的小天地。
后来这位妈妈和我说,为了这个学习小基地,愈加多的书本进入了那个货架改成的书架上直至放不下,整理了又整,最后把看了不少遍的书收到箱子里。这个小小的改变让孩子和母亲都爱上了这个心灵的乐土。我想,当那位妈妈决定给孩子的学习环境发生小小的改变的时候,孩子的命、思想、价值与信念就是改变的开始!
其实环境的小小变化只不过一个方法,真的打开的是大家的心灵之窗。环境的小变化就像一块布,轻轻拂去大家心灵之窗上的灰尘,当大家从心内透过明亮的窗看到外面的阳光的时候,我想大家总会遇见丰富多彩的世界,也会历程丰富多彩的故事。难怪孙岫老师说:“打高兴窗 迎接‘艳遇’呢!”
有一个著名心理学效应叫做“破窗效应”,指的是假如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准时的修理,其他人就可能遭到某些示范性的放纵去打烂更多的窗户。此理论觉得环境中的不好的现象假如被放纵存在,会诱使大家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在大家平时中环境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大家,比如,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朋友甲的家窗明几净,地板上一尘不染。假如他忘了给你筹备烟灰缸,你必然会在点烟之前请他助你找一个烟灰缸,而决不忍心让烟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而朋友乙的家是随处可见的尘土和纸屑。估计你也懒得要朋友给你找烟灰缸了,而是任由烟灰飞散,或是直接把烟蒂扔到地上了。
这个理论说明大家的行为在肯定的程度上深受大家的环境影响。试想一下假如大家对环境进行一些小小的改变,大家是否在一定量上也在约制我们的行为呢?甚至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家的认知或信念也会有一个全新的时间来审视自己呢?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写到:“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可以决定太阳什么时间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什么时间起床。”
是啊,面对日常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不少事情大家当下没有办法或者大家也解决不了,但在大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大家可以改变一些小环境,大家也可以改变我们的信念价值。当大家抱着善心、爱心、纯净的心向外发射能量的时候,无形中就有不少的改变与温暖回到大家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