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会发现我们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明明是班上的尖子生,但到了初中之后,成绩忽然就降下来了,学习再也没之前的状况了,这是什么问题呢?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进入初中出现水土不服状况的背后,其实是心理学上说的陡坡效应。学生由小学到初中虽然只升了一个年级,但在大纲需要、教程内容、常识困难程度、学习需要等各方面都有非常大变化,孩子比较容易出现常识衔接不上、断层等状况。
为何超越7成的小学优等生到初中成绩会骤降
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考察的孩子的能力不同,小学阶段的语文,数学这种学科,只须用心,细心,孩子的成绩就不会太差。而一般女生相对来讲比男生心细,所以小学阶段不少女生成绩比男生好。
小学以学习常识为主,学习技巧是死记硬背。进入初中,思维方法由形象思维变成了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假如学生到了中学仍然按小学的思维方法去学习和考虑,那样成绩降低在所难免。
小学阶段,假如只关注分数,分数高,父母就感觉非常认可,后果是非常紧急的。小学阶段的课程非常简单,小学阶段成绩具备非常大的欺骗性和不真实性。但假如父母只不过关心考试成绩,关心考试有没打满分,不注意阅读理解能力、学习态度、学科思维等深度学习力的培养,孩子到初中掉队是分分钟的事情。但假如小学阶段不重视孩子学习力的培养,初中阶段就有非常大可能成绩会降低。
有些孩子阅读量非常广,非常深入,但小学阶段更多的考察的是入门知识,所以如此的孩子与其它孩子比成绩或许并没太大差别,然而如此的孩子是有后劲的,在初中或者高中阶段优势会逐步显现。
初中阶段由四科增加到八九门课程,考察的是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创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学习态度。以英语和语文这两门学科来讲,假如在小学阶段没足够的积累,那样这两科成绩降低是势必的。所以,预防孩子初中成绩降低,最好的办法是在小学阶段就做好充分的筹备,培养好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做好积累。
在学习上孩子可以分为哪几类
依据数学能力的不同,学生可以分成四类。
以3+2=5为例。
第 一类学生:理解3个的个(感知到可数)、了解123456789之间的联系2,明确3的意思后确定下来,这种学生仅需在3的基础上数45就能得到答 案,进而确定5。
第二类学生:理解3个的个(感知到可数),了解123456789之间的联系、但理解3的意思后并没确定下来,这种学生3+2需要从1 开始数到5,又不确定5,学6就相对困难。
第三类学生:没理解3个的个(不可以感知到可数),或者没打造123456789之间的联系、但记住3的意思 后确定下来,这种学生不会关注3+2产生的过程,只能记住3+2=5,他的常识是撕裂状况的。
第四类学生:既不关注过程也不记忆结果,完全是被数学打败心 服口服的学生。
父母们可以对照着看看自己孩子是哪类型型,建议后一类向前一类改进,不可以想一步到位,第四类都是需要过高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