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已经成为大家生活的要紧组成部分,日常,一些孩子接触手机后,出现总想玩手机,不想学习,也不想社交的现象,这是沉迷手机的典型表现,父母要准时与孩子交流,告知孩子沉迷手机的害处,引导孩子正确用手机。
一直想玩手机如何解决
培养丰富喜好。手机上的生活非常有趣,线下生活也需要兼顾。爸爸妈妈们可以引导孩子看书、画画、跳舞等。用丰富的业余生活来抵消手机对其的魅惑。
制定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拟定玩手机的规矩。拟定规矩时,可以让孩子参与进去,对于自己拟定的规矩,他会更乐于实行。拟定的规矩可以是什么时间能玩手机、天天能玩多长时间的手机等。
正向引导。想要戒断孩子的手机瘾,部分激进的父母或许会比较专制,直接禁止孩子玩手机,越是禁止越是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爸爸妈妈可以与孩子进行交流,发表我们的怎么看和看法,在交流过程中,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也会愈加理解彼此。
以身作则。父母要和孩子交流我们的担忧,告诉孩子可能存在的危险,并教会孩子自我防范。“当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主动降低自己用互联网的频率和时间。”
增加有效伴随时间。父母都了解要多伴随孩子,哪个伴随?伴随哪个?如何伴随?优质的有效伴随能让孩子感觉到幸福。但假如和孩子在一块,父母低头玩手机,不理孩子,或者和孩子各玩各的,如此的伴随就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孩子沉迷手机,与爸爸妈妈的这三个行为有关
1、爸爸妈妈没用心的伴随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的伴随是非常重要的,不过有些家庭出于种种缘由,爸爸妈妈不在孩子身边,会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是其他亲戚照顾,为了便捷与孩子联系,就会给孩子买手机。甚至有些爸爸妈妈忙于工作,将来让孩子不打扰自己,便让孩子玩手机。
孩子缺少爸爸妈妈的伴随,只能在虚拟互联网世界中探寻精神寄托,很难拒绝那些网上的魅惑,最后就会沉迷于手机的虚拟世界中没办法自拔。
2、爸爸妈妈没以身作则
目前的不少爸爸妈妈都比较年轻,二三十岁的年龄也是非常贪玩的,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只不过伴随在孩子身边,我们的注意力全在手机上而不是在孩子上,孩子虽然年龄小,不过学习的能力非常强,假如爸爸妈妈一直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的话,孩子也会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在以后的日常也只能依赖手机。
3、爸爸妈妈不可以平等地对待孩子
在孩子眼中,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无怨无悔的事情,孩子的天性是爱玩,而爸爸妈妈在伴随孩子的时候,需要孩子看哪个,写作业,而自己在玩,就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公平,没给他们时间玩耍。虽在孩子看来,这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容易让孩子滋生不听话心理。
发现高中孩子半夜偷玩手机,父母怎么样引导
发现孩子半夜玩手机,不要急于进来打骂,目前的父母基本都比较火澡,虽然看到非常生气,但要沉住气,不要随便发火,问问孩子玩的什么,为何会在半夜玩,先听听孩子如何说。
引导孩子拟定学习计划、学习动力。有时父母性子比较急,整天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说事情。这种做法除去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以外,别无他用。作为父母,应该帮助引导孩子拟定学习计划,激起孩子的学习动力。孩子一旦有了目的,那样玩手机的频率自然会降低。
给孩子立下规矩。有时候,不是孩子自制力不可以,是爸爸妈妈原则性不够强,有时打破了既定的规则,让孩子尝到了甜头。所以父母在打造规则时必须要跟孩子商量和讨论,由孩子自己讲出的规矩,他会更乐意去实行。
多鼓励孩子。父母一直批评孩子、忽略孩子,如此孩子沉迷手机的概率会高得多,所以父母可以检讨一下教育方法,看看自己哪儿需要改变,在孩子的学习上,必须要以鼓励和慢慢引导为主,切不可强迫孩子,越强迫,只能让孩子不想上学情绪加重。
拟定时间表。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父母可以为孩子拟定一个严格的作息表,督促孩子早睡早起,从而防止孩子常常熬夜玩手机;加大运动。父母白天可以带孩子多进行户外运动,如游泳、跑步、爬山等运动,使孩子亲近大自然,如此不仅能够缓解孩子平时的重压,训练身体,还可以帮助消耗孩子的精力,使其在晚上较疲惫而迅速入睡,防止熬夜玩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