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摔童案中的韩磊被判死刑,引发了各界广泛关注,媒体在采访韩磊爸爸时曝出其小时候的成长历程:从小爸爸不在身边,遇见不开心的事就用摔东西来发泄……心理专家指出,孩子小时候的一些暴力倾向,总是被父母忽略,觉得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会好了。但事实上,这类不好的习惯总是为成人后的行事埋下祸根。南宁的数位心理健康咨询师们列出了或致使孩子暴力的一些家庭原因,假如你也是一位父母,可以看看。
模仿 孩子暴力有时是向爸爸妈妈学的
“我近期就接待了好几个家庭的咨询,主要问题也是孩子在行事中总是出现暴力倾向。”米尔顿身心进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吴向东向本报记者介绍道,俗话说“三岁看老”,小时候假如动辄以打人、摔东西等方法来处置矛盾,孩子会培养习惯,长大了一时控制不住,就比较容易出问题!有一个咨询者,从小习惯了用拳头处置问题,成大结结婚以后,有不顺心就打老婆,后来老婆实在没办法忍受走了,他才意识到,是自己身上出了问题,于是来做心理干涉。
而从找他咨询的案例来看,不少孩子身上的暴力行为其实是向爸爸妈妈学的!有些爸爸动手打妈妈,或是爸爸妈妈打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孩子就会感觉:“父亲或母亲也打人,我也可以如此对其他人!”在青春期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还可以“压”得住,到了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叛逆心更重,这个时候就“压”不住了。所以,吴向东觉得,发现孩子在处置问题时有暴力倾向,得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就引导好。
压抑 爸爸妈妈完美主义也易致孩子暴力
对孩子表现出的暴力倾向问题,南宁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所的心理健康咨询师苏畅向本报记者谈了她的看法,爸爸妈妈特别是妈妈需要过于完美,这种环境下也会会致使孩子暴力。孩子会感觉自己永远达不到爸爸妈妈的需要,久而久之,孩子就用暴力的方法来表达他(她)内心的不高兴。苏畅就见过一位3岁多的孩子冲着妈妈拳打脚踢发脾气,妈妈非常吃惊:“这么小就暴力了还了得?”其实在苏畅看来,这非常正常,由于孩子和成人一样,面对不高兴,压抑久了,总有一天会爆发。
另外,爸爸过于严厉也易出现问题,不少爸爸在单位是领导,回家后没能转换好身份,对孩子也以领导的角色来命令他(她),达不到父母的需要就批评,也易致使孩子用暴力的行为来反抗。
总之,苏畅觉得,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暴力,父母第一应认识到根源在哪?才能“对症下药”。另外,夫妻间不睦,常吵架;夫妻双方教育孩子不同;隔代溺爱与孩子爸爸妈妈教育需要的不同等等,都或有关系。
孤独 缺少伴随也会收获暴力
孤独也大概成为暴力的土壤!南宁磐石家庭教育机构的心理健康咨询师薛嵋嵋称,前几年,该机构在贺州的几所小学做过一项调查,其中有一项是孩子心中的好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其中的一个答案惊人的一致,数十位学生表达的心声是:“能伴随我,并告诉我什么是对的。”在回答“喜欢哪种母亲”这一问题时,普通人可能觉得孩子会选择“给我自由,没那样多管束的母亲”,但不少孩子选择的是“会对我唠叨的母亲”。这是一份叫人心酸的调查,由于当地的留守儿童多,爸爸妈妈给孩子的伴随极少,孩子们宁可要一个唠叨的母亲,也不想没人理。
其实,在城市里,不少孩子又何尝不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忙于工作,给予孩子优质伴随的时间太少。而事实证明,缺少伴随、内心孤单的孩子,处事走极端的几率更高。
“家族遗传”原生家庭是更深层次是什么原因
苏畅觉得,假如要探究孩子暴力行为的背后,更深层次是什么原因,或与孩子爸爸妈妈的原生家庭有关。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像一条船行驶在海上,看得见的是海面的冰川,而海下的冰山更容易让船触礁。假如爸爸妈妈小时候从原生家庭里带来了太多的负能量,譬如爸爸妈妈的性格特点是极少微笑的,家从没“阳光”,对孩子一直非常挑剔,不让孩子自主做一些他(她)想做的事,一直害怕如此害怕那样等等。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即便父母不骂孩子,也不随便批评孩子,孩子也总是会感觉无安全感,有时甚至用掀桌子等行为来抗拒。
南宁磐石家庭教育机构的心理健康咨询师薛嵋嵋也觉得,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管教,和爸爸妈妈小时候在原生家庭遭到的管教方法有非常大关系。因此,假如发现孩子有暴力倾向,爸爸妈妈对自我的认识就非常重要。
引导 让孩子了解处置问题的 方法不止一种
知道了孩子暴力行为背后的根源后,在引导孩子方面还应该注意些那些问题?对此,几位咨询师也有我们的怎么看。薛嵋嵋咨 询师觉得,这要分年龄来看,假如孩子在3岁以前,相对好引导。这个时候孩子虽有表现出打人等行为,但他们的意识其实并不强,常常不是故意为之,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坚定地制止,并明确告诉孩子如此的行为是不允许的。等孩子再大一些了,就要和孩子提前约定好一些管教的方法,假如孩子犯了错误,就用约定好的方法进行管教,但父母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管教不可以带有父母我们的情绪,而是就事论事。不然,容易变成数落、发泄,那是父母自己为了缓解内心焦虑的行为,对孩子根本无益。而看到电视或报纸对一些犯罪行为的报道,也可以适合引导孩子,让他们获悉,假如从小就用暴力解决问题,以后就或许会出现如此的后果。
吴向东觉得,在发现孩子用打人、摔东西或其他暴力方法去解决问题时,要了解这其实是孩子的一种应激反应。父母应让孩子了解,处置问题的方法不止这一种。这就譬如从孩子小时只吃老友粉,长大了就只有这一种选择,桂林米粉、螺蛳粉等其他粉都不吃。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去适应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处置方法。
不少暴力犯罪根子竟在家庭教育
北京女宝宝被摔案
今年7月23日,被告人韩磊、李明开车至大兴区因停车问题与李某发生争执。随后,韩磊将李某的女儿孙某某从婴幼儿车内抓起摔在地上,李明当场开车带韩磊逃离现场。7月26日,被摔女宝宝经抢救无效死亡。11月29日,韩磊二审被保持死刑原判。
媒体爆料:有文章觉得,这是家庭品格教育的缺失在韩磊身上结出的恶果。
从小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照顾两个孩子根本忙不过来,更说不上教育。
因为家面没父亲在身边,韩磊从小常常遭到高年级同学的欺负。
1988年,韩磊的母亲新买的一辆自行车放到楼道里失窃。14岁的韩磊一气之下也偷了一辆自行车卖了5元钱,结果被行政拘留13天。此事让韩磊进了工读学校。后来初中没毕业的韩磊就退了学,开始和一些小年轻人在社会上混。十八岁时又由于在公交车上打架被行政拘留10天。
韩磊的朋友说,韩磊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生气时喜欢摔东西。韩磊在特别生气的状况下,手边有哪些就摔什么,摔东西已经成了韩磊的一种发泄方法。摔完东西之后他气就消了,再向其他人道歉,再帮其他人去买新的。
药家鑫案
2010年十月20日22时30分许,药家鑫驾驶陕A419N0号红色雪弗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返回市区途中,将前方在非机动车辆道上骑电动车同方向行驶的被害人张妙撞倒。药家鑫恐张妙记住车牌号找其麻烦,即持尖刀在张妙胸、腹、背等处捅刺数刀,将张妙杀死。逃跑途中又撞伤二人。同月23日,药家鑫在其爸爸妈妈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2011年6月7日,药家鑫被实行死刑。
专家剖析:家庭教育暴力,导致性格不完善。俗话说,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药家鑫的“老师”虽然是成功人士,却显然不是一个成功的老师。药家鑫的爸爸在他小时候对他太过严格,常常打他,还曾把他关到又黑又冷的地下室。这种教育方法显然达不到教育人有哪些用途,并且在药家鑫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阴影,使他自尊心和自信心长期受挫。药家鑫的家庭教育方法极为不当,是虐待型的家庭,如此的教育方法教育出来的只能是问题少年。由于自卑还导致了他孤僻的性格特点,情绪积淀而不能发泄。
李双江之子李某某案
2013年2月19日,北京海淀分局接到一女事主报警称,2月17日晚,其在海淀区一夜店内与李某某等人喝酒后,被带至一宾馆内轮奸。2013年3月7日,李某某等人因涉嫌轮奸已被依法批捕。2013年11月27日,二审法院裁定此案保持原判。李某某因强奸被判刑10年。
在这起强奸案的认定中,李某某等人的暴力与胁迫是被认定为强奸罪的重点问题之一。
据悉,这并非李某某首次出现暴力违法行为。2011年9月6日晚,他在北京海淀区亿城西山华府小区门口伙同其友将姓彭的小区业主夫妇打伤,后被小区其他住户合力拦截,后被拘留,据称未被拘留超越15小时。事后,其父李双江前往医院探望伤者并作了道歉。
心理大夫觉得:李某某犯的错误与其成长环境脱不了干系。爸爸妈妈的收获,为他的成长带来不少不应该拥有些东西,没让他掌握责任与公平。李某某得到的机会与赞赏比同龄孩子多得多,在孩子的眼里,所有些东西得来太容易了,他没参与努力和奋斗的过程,感悟不到其中的艰辛。父母把孩子这块的权利剥夺了,让他不了解什么是责任,自我意识膨胀,用来约束我们的超我部分没形成,或者由爸爸妈妈来帮他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