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近期生了二胎,满月的时候我携带孩子去看望她。
小孩子粉嘟嘟的可爱极了,一家人虽然忙碌却掩不住欣喜。
朋友也感慨:“虽然这一波折腾得我够呛,可是真的非常满足。特别是我家琪琪,自打有了妹妹后懂事多了,特别听话。
以前她都是跟我睡,生完妹妹后,我让她跟奶奶睡。刚开始她也会哭,我就跟她讲,你目前是姐姐了,要懂事,不然母亲可就失望了,不喜欢你了,然后她就乖乖跟奶奶睡了。”
大家正聊着,琪琪和我儿子在争一个玩具。
琪琪说:“先让我玩一下吧!”
我儿子不乐意:“我想先玩!”
朋友快点说:“琪琪,先给弟弟玩一下,你如此不会谦让将来还如何照顾妹妹呢?”
琪琪看了母亲一眼,然后低下头松开了手。
朋友一脸满足,然而我却心疼琪琪。
琪琪才4岁多, 她这么懂事,不过是害怕失去母亲的爱。
于是她努力地做个好孩子,竭尽所能地讨好母亲,期望得到母亲的爱。
她看起来有多懂事,内心就有多恐惧和不安。
像琪琪如此的孩子,极大概进步成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术语上又被叫做“迎合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会以其他人是不是认可作为评判自己价值的规范,不断地自我委屈,牺牲自我,以此来获得别人的好评,维持与别人的和谐关系。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不是没情绪,而是为了迎合别人藏起了我们的情绪。
慢慢的,他们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快乐。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活得有多累
《少年说》里,有如此一个男生让我印象深刻,他站在台上有的窘迫地推荐了他的一个不好的习惯:“我喜欢撒谎,喜欢'饰演'一个好孩子。
为了迎合大伙'没钱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个观念,让其他人感觉我非常独立,我到处宣扬我非常穷,故意穿破烂的衣服和鞋子。
为了让其他人感觉我有'勤俭节省'的好品质,我每天吃同学的剩饭。
我的初衷是想让大伙注意我,喜欢我,但我发现我错了,同学们开始讨厌我、误会我,感觉我无聊。时间久了,撒谎也成了我改不掉的不好的习惯。”
说到这里,他垂下眼,有的沮丧。
顿了一下,他大声呼喊:“我不想再撒谎了,不想再'饰演'一个好孩子,我要当一个真的的好孩子。”
知乎上一位网友控诉了讨好型人格带给他的痛苦:
“走在街上只须其他人在笑我就感觉他们在嘲笑我,只须其他人在说话我就感觉他们在指责我,我每时每刻地在乎其他人的目光,压抑我们的想法,天天像个木偶一样做其他人期望我做的事,说其他人期望我说的话。
我不会拒绝,由于那时我已经培养了一种思维模式——找到控制我的人,微笑和同意,压抑自己,最后痛苦到崩溃。
到了现在,理性可以让我保持正常的社会生活,我一样有抱负和野心,但依然没办法逃离讨好型人格的痛苦,有时会忽然情绪不稳定,自己在家抱头痛哭,时常感到恐惧,单位同事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小错误都会让我陷入极端的恐惧。”
讨好型人格是孩子一生很难摆脱的梦靥,它会在将来的生活中不断地撕咬你,叫你逃无可逃。
讨好型人格背后是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幼年时期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刻,那样哪种家庭环境容易塑造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呢?
1、缺少爱和温暖的家庭
可能是爸爸妈妈长期不在家,可能是爸爸妈妈感情不和,在这种缺少爱的家庭里,孩子感受不到温暖,没安全感,只好在夹缝中求存活,小心翼翼地探寻一种让爸爸妈妈能对自己好一点的姿态来面对。
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内心极其敏锐脆弱,常常会以卑微的姿态去讨好其他人,以免受伤害或者换取关爱。
2、爸爸妈妈有着较强控制欲的家庭
在这种家庭里,爸爸妈妈一直试图控制孩子的所有,孩子不可以有我们的建议,不然会遭到批判。
久而久之致使孩子内心的声音完全被泯灭,成为只听从大人安排的提线木偶,不敢也不会表达我们的真实想法。当他们长大后,就会用迎合爸爸妈妈的方法去迎合别的人。
3、爸爸妈妈自我价值较低的家庭
这种爸爸妈妈本身即有着多少的讨好型人格,常把“吃亏是福”挂在嘴边,习惯于照顾别人感受而忽视自己感受,常常委屈自己孩子去满足其他人家孩子的需要。
这种家庭的孩子,长大后会沿袭爸爸妈妈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不自觉的就容易讨好其他人。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缩影,孩子身上的不少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幼时的成长环境。
拒绝“懂事”的孩子,从“懂事”的爸爸妈妈做起
杜江在同意采访时曾说:“有的‘太懂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看大人的脸色,失去了应有些放肆和任性。我不期望我的孩子是如此。”
如何防止把孩子培养太过懂事的讨好型人格呢?
1、爸爸妈妈以身作则不做讨好者
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爸爸妈妈,第一应该意识到讨好型人格的害处,深思自己在日常给孩子做了哪些榜样。
当朋友家孩子想要自己孩子的玩具时,第一询问孩子“你想吗?”,而不是为了自己面子和照顾朋友情绪去强制孩子推荐。
通过日常每一件小事,潜移默化地给孩子积极的影响,让孩子掌握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
2、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美国教育专家米基·法恩说:当爸爸妈妈给爱附加条件的时候,就是在暗示孩子价值感源自别人的评判,孩子就会努力讨好。
作为爸爸妈妈,要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不要试图去将孩子塑造成自己心中理想的样子。
爸爸妈妈要用实质行动告诉孩子:大家爱你,无论你考100分还是90分,无论你满身专长光芒万丈还是平平凡凡给别人鼓掌……
爱他,只由于他是大家的孩子。
如此孩子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做自己。
3、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
当孩子对我们的事情有我们的选择时,无论这个选择是不是合乎爸爸妈妈亲的心意,爸爸妈妈都要尊重他们独立考虑的意识,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愿,而不是用父母权威去压制,如此孩子才不会迫于外面重压作出违背内心的选择。
4、培养孩子充实的内心
内心充实的孩子输得起,所以不会刻意追求其他人的好评。他们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东西,并想为之付出努力,而不是为了得到其他人的赏析。
譬如孩子由于在婴幼儿园帮助小朋友得到小红花,大家可以如此跟孩子说:“你能得到小红花,母亲非常高兴。
不过母亲期望你帮助同学不是为了那朵小红花,而是由于你在帮助其他人的时候感觉到了快乐。”
慢慢地孩子就会了解,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不需要委屈自己去迎合其他人,如此的生活才是美妙充实的生活。
愿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你恣意舒展的样子就是最好看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