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那样上策是什么?
天下没不懂事的孩子,假如要孩子懂道理,父母第一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更有道理。
父母越喜欢讲道理
孩子总是越叛逆
“讲道理”是不少父母喜欢的一种教育方法,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大家也总是发现讲道理对于不少孩子来讲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父母,他的孩子总是越叛逆。
有位父母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干什么就偏去做,她常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父母常发脾气。
她了解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如何解决,她讲述了这么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电梯,走楼梯上下。近期女儿特别喜欢如此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需要力地向下溜。
母亲不允许孩子如此做,说楼梯扶手平常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
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父母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父母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常常是脏脏的。
陈述完事情后,父母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
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次道理,可她仿佛一句也不听。
我对父母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错误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父母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我,讲道理不对吗?那该怎么样教育她?
非常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成效怎么样。
父母一听,恍然大悟,对啊,这么简单,我如何没想到呢!我如何就光想着给她讲道理呢?
这位父母之所以没想到,应该在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了自己怎么样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没道理。
就这件事,孩子不过是想变个花样走楼梯,父母却不体恤孩子,这么微小的一点童趣都不给孩子,对这么简单的尝试都不可以容忍,这和父母所说的给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
天下没不懂事的孩子,假如要孩子懂道理,父母第一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要紧得多。
教育并非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否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
要使儿童“了解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儿童,需要要第一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持续的经验。
曾看到一则新闻,广州番禺一对夫妇收留了10个孤儿,孩子做错事,不会责骂他们,也不讲大道理,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来完成对一个道理的认识。
有一次,他们让家里的小女儿携带双眼看不见的姐姐出去玩,不知为什么妹妹将姐姐一个人丢在了外面,一个人回来了。
父亲了解后并没多怎么说,只不过让妹妹做了一个体验:用毛巾蒙住慕恩的双眼,让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从此将来,妹妹变得特别懂事。
这一个细节,足以让大家对这对夫妇愈加敬佩,他们或许没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对教育的理解却那样透彻,没对孩子的真爱,是不可能有这份悟性的。
“行不言之教”是传诵千古的经典教育办法,理论上大家都认同,可遇见问题时,大部分人的第一个念头一直怎么样劝说孩子,怎么样给孩子讲道理。
常常收到如此的来信:
年轻爸爸妈妈们详细陈述了老人带孩子怎么样包办过分娇纵,致使孩子有很多问题,后面提出的问题却是:
“这样的情况下,我怎么样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改正缺点?”
也有不少父母,他的孩子遭遇了冷暴力,致使孩子不想上学。父母不去想方法向学校反映,解决问题,也不去做任何交流的努力,却来问“怎么样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孩子不再不想上学”。
如此奇怪的逻辑常常遇见,明明是成年人做得不对,伤害了孩子,却把改造的矛头对准孩子,指望动动嘴皮子,说点什么,就能改变孩子的状况,这如何可能呢?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
这几乎是“问题父母”的通病
大家对“讲道理”的偏好总是来自于思维惯性。
从小在家庭、学校同意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总是会成为讲道理喜好者。在他们的经验和认识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所谓教育,就是“了解人”对“不知道人”说话。
所以他们对孩子表示负责和爱,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诉他们怎么样做。不过,这种单边主义思维方法,最易叫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父母说他在没孩子时,非常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感觉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无能。他一个人有了儿子后,遇见问题,一直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
但,伴随孩子慢慢长大,他发现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愈加行不通了。
孩子常常非常固执逆反,不管父母如何说,就是不听。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做得对不对,周围又不时地有人对他说,教育男生就要粗野一些,只须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想让他干什么事,没什么好商量的,需要服从,不可以就动用武力。
所以,有两次他和孩子发生冲突,真的没能控制住,对孩子动了手。到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黔驴技穷,也堕落为自己过去不齿的那类父母了。
这位父母的做法非常有代表性,不少父母,包含不少学校老师,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常常脱不了如此的套路:
先讲道理,讲道理不可以就去批评,再不可以就通过发脾气来征服。
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譬如陈述我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却如此不懂事……以此来“感化”孩子。
有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办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这句要紧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3种方法恰是不少父母身体力行,运用最纯熟的。
每当在不同场所引用这句话时,一直会引起其他人的疑问和困惑:
假如讲道理孩子不听,除去生气或感化他,还有哪些办法呢?难道不要教育他吗?
当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同意来自己家里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之扣越系越复杂,越系越死。
教育是门艺术,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式,变通一下,成效或许会好得多。
有位母亲,从孩子一岁半时,开始每晚给孩子刷牙,可小家伙如何都不配合,任凭母亲讲多少道理都没用,刷牙成了每天必打的战争,一直弄得双方都不愉快。
后来,这位母亲想了一个方法,孩子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小熊玩具,母亲在晚上要刷牙前跟孩子说:“宝贝,小熊这么长期没刷牙,牙疼了,长龋齿了,你帮它刷刷牙怎么样?”孩子非常乐意地接过母亲筹备好的牙刷帮小熊刷起来。
给小熊刷完牙后,母亲表彰孩子刷得好,并说:“小熊真乖,给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然后问孩子:“孩子想不想让小熊看你也非常乖,也会好好配合母亲刷牙?”孩子开心地说好,史无前例地配合母亲刷牙。如此几天下来,孩子再也不厌烦刷牙了。
还有一位父母,说他4岁的孩子有两个问题,一是叛逆,一是爱哭。问我如何解决。让他举出近期的一个叛逆的例子。
他说孩子这几天一直在晚上临睡觉前要下楼玩,无论父母如何给他讲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类的话,孩子都不听,就是哭着要下楼。
他的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可以一块解决。从今天开始,所有事情尽可能听孩子的。假如他临睡前想下楼,就辛苦点,抱他下楼,他想在楼下待多久,就待多久,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类似的做法。
父母有的吃惊,非常顾虑的样子,但回去还是那样做了,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他后来讲,当天孩子在临睡前又要下楼,父母没怎么说,愉快地给他穿好衣服,带他下去。
外面非常黑,冷风嗖嗖的,楼下空无一人,他刚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着回家。
父母故意说既然下来了,多待一会儿吧,孩子怎么说也不愿多待,说想回家睡觉。回家后,孩子一下变得非常听话,让刷牙就刷牙,让脱衣服就脱衣服。
此后其他的一些小事上,父母也都少说多做,尽量倾听孩子的建议,结果孩子哭闹大大降低。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别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
“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去,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去,从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长,所以很难影响到整个人。
“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大家的见解,而不可以决定大家的行为;
它可以使大家相信它,但不可以使大家根据它去行动,
它所揭示的是大家该如何想,而不是大家应该如何做”。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看法:从讲道理到同意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非常远。
一个人能否接纳其他人的看法,第一取决于情绪,第二取决于他们的行为,最后才是他们的语言——成年人尚且这样,何况孩子。
教条无关紧要,教养才要紧
做“不讲道理”的父母,并不是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程度。这里另有3条建议。
“讲道理”绝对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需要第一确认这“道理”你一个人也相信。
工作中常常遇见心口不一的父母,譬如有些父母明明自己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向我讨教的问题却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怎么样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他不要在乎分数?
把“怎么样说”仅仅理解为一种说话方法,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一直不能要点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像文字所到之处是一个人的考虑所到之处一样,语言所到之处,也应该是一个人观念所到之处。
与其向其他人讨要说话方法,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一个人到底是如何想的?
防止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日常可以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父母自己站位不高,却沉迷向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生活经验。
譬如有些父母暗示孩子不必在学习上帮助别的同学,给其他人讲题既费时,又容易被其他人超越。生活就是角逐,其他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后了。
孩子从这类所谓的生活道理上,掌握了小钻营、小算计,却学不到巨乳襟、大情怀。如此的“讲道理”,事实上是在减少孩子的视线和胸襟,束缚限制了他的进步。
教育的真的筹备是健全自己,想要给孩子讲出能让他飞翔的道理,父母自己就要具备蓝天的胸怀和高度。
假如感觉我们的高度不够,不了解该怎么样说,什么也不说总比胡说好得多。
切不可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有一些父母确实极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非常直接,三句话不对就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不是大家这里所说的“不讲道理”,而是不讲理了。
更有的父母,对孩子简单暴力,却在事后美化我们的行为。比如,打了孩子,然后又深情地讲“孩子,我为何打你”,通过煽情来为我们的行为找遮羞布。
这真的是强盗逻辑,矫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层面的不讲理。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总之,教条无关紧要,教养才要紧。
卢梭说过,每件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爱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
想让孩子懂道理,父母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如此孩子才能了解道理——像绕口令了——这就是教育的道理。
讲道理孩子不听,可以换个做法
孩子有时确实会有的让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给父母带来麻烦。
遇见这样的情况,除去想方法和孩子交流,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觉一下他的想法和愿望,不要随便下论断,说孩子“叛逆”。
父母当然可以直接给孩子讲一些正确的道理,但假如孩子不听,就应该考虑换一种说法。
实践证明,想要孩子同意一个看法,从情绪上入手最易,通过问答的方法,调动孩子去考虑,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如此的办法屡试不爽。
有位母亲说在儿子3岁前,她上厕所不注意关门,孩子常常跟进去。后来她感觉孩子愈加懂事了,让他看到自己蹲马桶的样子不好,就不再允许孩子跟进去,孩子不听,非跟进去不可。
母亲非常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总没什么成效,母亲只好强行把门闩上,孩子每次都在外面拍打着门,哭得声嘶力竭,有一次甚至哭吐了。
从此,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母亲去厕所这件事上,即便他正和外婆玩着,或正在看电视,母亲想悄悄地溜进厕所时,他不知为何总能发现,会立刻丢下正做的事,冲过来高喊“不让母亲上卫生间”。
这位母亲很发愁,天天上卫生间成了一件警察抓小偷的较量,感觉真是累人。
既然前面已说过道理,没用,就不要再讲,换一种办法,用问问题的方法来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成效或许更好。建议她问孩子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不让母亲去厕所,那你感觉母亲尿裤子里好还是尿马桶里好?”
大部分孩子第一问就可解决问题,他们会非常快看出来,尿裤子不好。
孩子一旦给出这个答案,多半不会再阻拦母亲去厕所。个别孩子,由于和父母为这事拧巴了挺长一段时间,或许会故意别扭着回答,说尿裤子好,那样下面父母问第二个问题。
“你喜欢母亲开心,还是喜欢母亲不开心?”
通常情况下,孩子一定会选择喜欢母亲开心。就像爸爸妈妈本能地会爱孩子,孩子也会本能地爱爸爸妈妈,想讨好爸爸妈妈,所以在这个问题中,几乎极少有孩子会选择要母亲不开心。
如此问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对第一个问题重新做一下选择。假如孩子重新做出正确选择,要真诚地表示出愉快,一定孩子很懂事。
然后让孩子在外面等着,并给他一个期待,让他看看一会儿母亲出来后,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
对一个婴幼儿来讲,只须有一两次,他领会到正确选择的快乐,看到母亲由于我们的选择而开心,正面心理得到强化,问题多半就解决了。
万一你的孩子实在是特别,到这里还不可以,固执地选择要母亲不开心,那继续问第三个问题。
“你期望母亲只不过今天不开心,还是明天也不开心?”
极少会有婴幼儿会继续选择让母亲不开心,只须他选择了明天要母亲开心,事情就又可以回到第一个问题上,按前面的套路来解决。
最意料之外的是孩子继续选择明天也不让母亲开心,母亲在第二天可以接着问同一个问题:母亲今天由于不可以正常上厕所不开心了,你期望明天母亲开心吗——父母问话的态度拿捏好,要平和而真诚。
夸张的口气会误导孩子,让他以为这只不过个游戏,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以延长游戏时间;当然更不可以表示出生气,那样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坏,刺激其负面心理。只须孩子感觉母亲内心没恨意,他绝不可能一直要母亲不开心。
这位母亲后来讲,她问到第二问,问题就解决了,非常有效。
见过一些“屡教不改”的孩子,确实叫人感觉棘手。
但假如深入认识一下他们的家庭生活,总会发现根源在于父母的固执。很多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愿在孩子面前放手我们的想法,假如有人告诉他说要改变的是父母自己,他会感觉被冒犯、被挑衅,很生气。
他们爱我们的想法超越爱孩子,而孩子在如此一次又一次的“投降”中,心理渐渐被打垮,假如没阅读或其他思想导师扶植其精神之树成长,思想就会渐渐萎缩或变态,思维方法慢慢变得畸形。
如此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第一丧失倾听的兴趣,进步出超越常人的防御心理,同时产生“道理免疫力”,就算这个道理本身非常有道理,他也本能地排斥,紧急的甚至会发生道德免疫力;
第二,独立意识丧失,不可以对一件事进行诚实、深入的考虑,失去正常判断力,思维流于肤浅和平庸;
第三,心态变得苛刻,对理解别人不感兴趣,兴趣只在怎么样用我们的看法征服他们,占据上风——如此的生活活中容易见到,他们和“别人”几乎没一同认同的看法,几乎从来不可以在一件事上持有相同的怎么看。
有人说不要滥用药品,他就说生病了还是要吃药的,不可以以偏概全;
有人说孩子不可以打、要尊重,他就说孩子和孩子不同,有些孩子是需要打的;
甚至有人说60岁以上妇女不适合穿高跟鞋,容易扭伤或摔倒,他也会发表我们的见解,说不穿高跟鞋的老人也有摔倒扭伤的……
表面看,这类人说话一直一分为二,又全方位又客观,其实他们只有两种看法:你的看法,我的看法。并且前者一直错误,后者一直正确。
他们的能量不可以用于真诚的思辨上,主要用于不停地反抗其他人的话语上,一生也总是在这种无端的消耗中庸碌地度过。
而如此一种心理,假如不自知,会通过言传身教,产生代代相传的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