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子莫若父、知子莫若母。每一位爸爸妈妈都自觉得很知道孩子,都觉得自己学会着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些爸爸妈妈常常会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以此来证明自己所了解的远远的超越了孩子,可是,爸爸妈妈们真的非常知道我们的孩子吗?真的是从内心懂孩子吗?
在我的咨询中常常有爸爸妈妈抱怨说:“孩子叛逆,不和我交流,不说则已,一说就吵架,根本没办法交流”。“我那孩子放学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到屋里面,根本就不了解他想些什么”。类似的现象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有历程,当孩子小的时候,百依百顺,由于孩子年龄小没我们的想法,当孩子年龄大一点,尤其是进入青春期,有了我们的看法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之间的距离也愈加大,说的话也愈加少,这让不少爸爸妈妈感到困惑和不解,有多少亲子关系就是由于彼此之间不知道而产生误会,酿成悲剧。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认知存有四大误区,爸爸妈妈只有认清了自己存在的误区才能真的地知道我们的孩子。
误区1、表面现象
爸爸妈妈有时把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当做事实真相,却不知,眼见未必就是事实真相,亲耳听到的事情也会有偏差。假如爸爸妈妈单方面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进行整理,根据我们的经验去判断和剖析,必然会产生误解,从而导致亲子之间的误会。爸爸妈妈的武断也会让孩子从心里“讨厌”爸爸妈妈,更多的是会伤害到孩子,让孩子感觉爸爸妈妈是不可信和不可理喻的。
误区2、自以为是
在现实日常,爸爸妈妈“自以为是”的现象比比皆是,当孩子吃饭的时候,觉得孩子没吃饱,总想让孩子多吃点;当孩子外出上学时,总想让孩子多穿点,生怕孩子冷,把自己想吃的东西让孩子多吃,觉得自己喜欢的就是孩子喜欢。当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也总是会出现“自以为是”的现象,不让孩子说完就打断孩子的话,“你别说了,我就了解你会……”
误区3、千篇一律
一直用一种交流模式和孩子进行交流,一直用一种思维去看成长着的孩子,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用“哄骗、呵斥、命令”的模式达成我们的意愿,而不听从孩子想法,不领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长大了假如爸爸妈妈不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依旧沿用错误的交流模式就会出现问题,爸爸妈妈看不到孩子的成长,还觉得自己知道孩子,这种错误的认识本身就是问题。
误区4、自我满足
有的爸爸妈妈为了可以多知道孩子,采取种种“方法”,偷窥孩子的日记,跟踪、监视,完全是“小偷”和“警察”的关系,以至于让孩子对爸爸妈妈有了反感之情,并且爸爸妈妈还会对我们的“行为”找个说法,那就是——为了孩子好,才不能已而为之。其实,爸爸妈妈如此做只不过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害怕孩子走源于己的“视线”,从而不可以够控制孩子,有些爸爸妈妈以此来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孩子都是错的。
爸爸妈妈要想知道我们的孩子并不是难事,没必要搞得那样复杂,只须爸爸妈妈发自内心的爱孩子,真的地从孩子的成长考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把孩子当做一个人去对待,让孩子有我们的空间,平等的对待孩子,当孩子懂事的时候就要听取和征求孩子的建议,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讨论中来,给孩子表达想法的机会,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打开我们的心扉。
知道孩子就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