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为何读初中的孩子不好教了,云数据对你说中学生教育十大误区 !

   日期:2024-12-14     来源:www.blogdafe.com    浏览:394    
文章简介: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说起中学生,可能父母和老师都很头疼,觉得那时候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青春叛逆期,很不好管教。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黑龙江、广东和山东等六省一市的2万名父母和2万名中学生进行的大规模实证调查数据,描绘当下中学生家庭教育的...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说起中学生,可能父母和老师都很头疼,觉得那时候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青春叛逆期,很不好管教。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黑龙江、广东和山东等六省一市的2万名父母和2万名中学生进行的大规模实证调查数据,描绘当下中学生家庭教育的整体近况和大致轮廓,呈现出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

误区1.青春期充满可怕的“暴风雨”?

调查说:

调查发现,中学生父母大多正处于多事之秋的“中年危机”阶段,面临健康、事业、婚姻、子女和社会支持的多重挑战。当“中年期遇上青春期”时,不少家庭进入一个互相之间不知道、不知道、不交流的阶段,亲子冲突较多,不少父母会用“不听话、小孩子早恋、不好交流、另类”等词语来描述青春期的孩子。

说起青春期,大伙都会想起那部美剧《成长的烦恼》,青春期好像成了父母的“心头疼”,青春期真的这样可怕还是被贴上了标签呢?

事实上,青春期虽然充满“暴风雨”,却无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一直以来,公众对青春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和过度焦虑,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和不好的暗示,容易使父母曲解子女的成长性变化,从而采取“危机管理”的教育方法,反而强化了中学生的不听话行为,致使亲子冲突升级。

误区2.父母仍然是孩子唯一的“要紧别人”?

调查说:

调查发现,同伴是中学生课余时间玩乐、倾诉和推荐秘密的最佳选择对象,高达55.54%的中学生更想向“朋友、同学”倾诉心事,选择“妈妈”的仅为14.34%,而选择“爸爸”的仅占3.44%。这预示着中学生已渐渐将同伴作为要紧的情感依恋对象,父母已不再是孩子唯一的“要紧别人”。

正式踏入社会之前,青少年“进步最迅猛的社会性需如果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他们开始疏远成人而对同伴倾注愈加多的感情,同时萌生了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欲望,男女孩之间的接触显著增加。这种在同伴群体中培养起来的互动能力,为以后他们进入社会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心理筹备。

在这个时期,父母需要认可并接纳我们的权威渐渐减少的现实,适度放下,支持并帮助子女拓展交往范围。

误区3.孩子不高兴时期望父母赶快“救火”?

调查说:

调查发现,超八成父母和学生均觉得亲子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冲突,初中三年级时冲突达到最高水平。冲突主要集中在学习、交友、烧钱、隐私、偶像崇拜等“个人选择”方面。50.39%的中学生觉得“和爸爸妈妈交流中最大的困难”是爸爸妈妈不可以理解我。

有意思的是,当中学生面临心理重压或负面情绪时,并不期望爸爸妈妈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而更期望爸爸妈妈将自己视为独立个体,给自己独立考虑和独立解决的机会。可见导致青春期亲子间交流困难的并不是时间原因,而是交流方法。

误区4.异性交往就会致使“小孩子早恋”?

调查说:

调查显示,48.32%的中学生表示“非常想”结交异性朋友,而46.34%的父母担忧子女“学业受影响”,还有40.37%的父母担忧子女“染上不好的习气”,担忧子女“身体受伤害”和“情感受伤害”的分别仅占6.76%和6.52%。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父母更关注和担心孩子学业受影响等现实原因,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远远不够,更没看到异性交往对孩子训练相处亲密关系,打造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婚姻观的要紧价值。

因为对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意义缺少充分认识,不少父母处于高度戒备、过敏状况,24.03%的父母“一般不会赞同”,有些甚至给孩子贴上“小孩子早恋”的标签。说明父母并不充分知道孩子的心理进步特征,与异性友谊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

误区5.父母了解子女的学业和情感的真的需要?

调查说:

调查发现,47.39%的学生觉得父母给的学习重压较大(譬如爸爸妈妈期望高、爸爸妈妈管得更严),而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重视培养子女的学习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他们的子女在学习上自主性更强,学习动机也更偏重内部原因,感觉到的学习重压相对越小。

小学生需要“保姆式”学习方法指导,而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更强烈,较抵触父母的过度关注与关心。高达63.21%的中学生期望“得到父母的鼓励和一定”,18.29%的学生期望能自己管理学习,期望父母买学习材料或报班、辅导功课的仅分别为3.96%和5.59%。可见父母未能发现孩子在学业和情感上的真的需要,做得最多的恰恰与孩子的期望相反,致使亲子双方的供应求购偏差,必然引发亲子冲突。

误区6.父母权威取决于“为孩子做了多少”?

调查说:

调查发现,子女觉得爸爸和妈妈作为父母“比较合格”或“不太合格”的比率分别为34.24%和44.46%,也就是说,中学生对爸爸妈妈的评价大体上趋于一般。进一步让子女对父母的工作状况、家庭责任、待人处事、脾气秉性和生活情趣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发现,父母在上述五个方面做得越好,学生对其总体评价越高,反之亦然。

调查说明,子女对爸爸妈妈权威的认同主要取决于父母“做自己做得多好”而非“为孩子做了多少”。子女对父母的评价能反映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与权威水平。在家庭教育认可度方面,夫妻双方均是中等偏下水平,意味着“建议不同常争执”“不顺心时爱唠叨”“无心犯了错误也常被责备”等家庭负面事件呈增加趋势,直接影响家庭环境和子女成长。

误区7.爸爸在家庭中没什么教育优势?

调查说:

调查数据显示,夫妻一同教育子女的家庭仅为43.02%,由妈妈主要承担教子责任的则高达40.70%。除此之外,爸爸与子女的情感交流情况更让人担心,中学生选择爸爸作为情感倾诉对象的比率仅为3.44%。爸爸教育的缺位和爸爸教育资源的浪费,值得警醒。

一档综艺节目《父亲到哪里》唤起社会对爸爸在家庭教育地位的深思,爸爸是孩子形成独立、自信、果敢、坚强、富有进取精神等个性品质的要紧源泉。爸爸和妈妈的家庭教育方法有明显差异。特别在教育青春期子女时,爸爸更关注子女的进步性成长,较少干预子女的同伴交往,更坦然同意子女变化。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为民主、平等的亲子交流模式,需要爸爸妈妈有更大的包容度和更开放的心态,需要爸爸妈妈更多给予精神层面的引领和支持,这类恰好是爸爸的优势。

误区8.多报辅导班就能带来好成绩?

调查说:

参与本次调查的近半数家庭爸爸妈妈职业为“工人/农民”,经济情况是较低水平。调查发现,在追求更高、更好的教育方面,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具备同样强烈的愿望,并不会由于收入不高就降低家庭教育的投入,经济重压愈加明显。调查数据显示,72.08%的中学生报了兴趣班。

兴趣班除去花费资金,还占用了青春期阶段本来就很宝贵的亲子交流时间,加上父母因为投入太多时间、精力而产生的“高投入-高期望”,容易引发挫败感,愈加易怒,愈加容易采取严厉的教育方法。但事实上,在家庭教育支出重压大的家庭中,子女学业收获出色的比率反而较低。也就是说,投入过度带来经济重压,未必能带来子AV女优异的学业成绩,反而大概危及亲子关系。

数据9.孩子大了不必进行性爱文化?

调查说:

依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年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小学生父母及2万名小学生的调查,超七成小学生父母对子女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性爱文化,选择“几乎没教过”的占26.78%。而此次调查中高达46.00%的中学生父母“从未提过”有关内容,6.36%的学生通过低俗而不健康的成人片或成人小说获得性常识。可见中学生父母的性爱文化素养和能力常见有限,紧急滞后于青春期孩子的需要。

本次调查中91.38%的父母为60后和70后,性爱文化方面大多是“无师自通”,缺少科学、健康的理念,缺少有关的常识和教育办法,因此对子女与异性交往充满紧张和担心,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身体变化时感到不安和恐惧,影响成人两性生理和成人性心理的健康进步,甚至致使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

误区10.学习成绩与亲子交流水平无关?

调查说:

27.04%的父母觉得“孩子不愿对我说心里话”,心情不好时选择向子女倾诉的仅为4.10%,而有心事时想和父母推荐的中学生仅为17.87%。其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倾向于采取积极主动的交流方法,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倾向于采取反抗、忍耐、妥协等交流方法。

好的亲子交流应涵盖事务型交流、消遣型交流和情感型交流等三类型型。深入的情感交流能加深亲子间的相互知道、解决中年父母的心理危机、缓解中学生的青春期焦虑。但调查发现,中学生父母与子女交流呈现出单1、泛化的状况,话题多集中在学习等事务型交流上,交流方法多为父母问、子女答的单一模式。话题广泛、“什么都聊”的家庭仅为36.33%,极少聊天的家庭则高达14.53%。

这十大误区勾勒出中学生家庭教育“两轻两重”的特征——重子女教育投资,轻家庭文化建设;重子女学业监督,轻子女心理支持。

智慧的父母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到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的建设中,多关注对子女的心理支持和情感呵护,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提供正面的能量。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