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教育局今春承诺:小学一小学二年级不带作业回家,教辅书不进中小学课堂。这一举措推行了一段时间后成效如何?近日一项调查表明,对于学校为学生减轻负担,父母常见表现焦虑,“家庭加餐”成为推进“减轻负担”工作的最大阻力之一。
父母担忧减少“竞争优势”
静安区教育局透露,近日对减轻负担承诺的专项督导发现,绝大部分学校都能信守“减轻负担承诺”,区内小学一小学二年级的书面作业一般均控制在校内甚至课堂上完成,小学和初中其他年级的作业量也得到较好控制。
然而,在学校作业量大幅减少的同时,父母布置的作业却空前增加。调查显示,比率最高的一所学校,周一到周五有73%的父母布置课后作业;另一所学校,双休日有60%的父母增加作业量。“学校减轻负担后,父母担忧光靠这点作业远远不够,因而四处探寻教辅书,自行为孩子‘加餐’”。
据悉,该现象并不是静安独有,而是个常见的社会问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曾遭众人抱怨。自今春起,在市教委的推进下,闸北、徐汇、卢湾等区陆续推出教师减轻负担问责、周五革新实践日等多项减轻负担“新政”,还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时空。本应皆大欢喜的事,但不少父母持反对建议,究其缘由,“还是担忧影响孩子的成绩”。这类父母常见觉得,“要想进好学校,就得多付出努力。其他学校和学生想方设法增加学习时间,而大家孩子的学校却在减轻负担,岂非自降竞争优势?”
减轻负担之后增加的课余时间怎么样安排,也成为不少父母的心事。目前多数家庭都是双职工加独生子女,孩子一旦课后没作业,又缺少玩伴,就在家看电视、打游戏机……父母怕减轻负担后多出的时间白白浪费掉,因而纷纷在放学后、双休日把孩子送进课外补习班,“加码”学习。
苦读“陪读”不能已
学校虽然在减轻负担,父母却自行加码,最后的结果仍是孩子“苦读”无止境。
“逼”孩子苦读,父母坦言“也是不能已”。梁女性的看法颇有代表性:“大家做父母的并不是铁石心肠,也想让孩子轻松点、多玩玩。但他今天玩得痛快了,以后前途如何解决?以后要找好工作,就得考名牌大学;要考名牌大学,就得进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于是在现实重压层层传递之下,孩子从上婴幼儿园开始,父母就不敢掉以轻心。
不少父母除去给孩子作业“加码”外,还全程陪同做功课:剖析作文题目、解答数学难点、订正错题……借以通过提升孩子的作业水平,抵冲作业数目降低带来的“损失”,帮助提升学习成绩。一位校长说,“这形成了一个有趣又无奈的现象,不少父母一边抱怨自己被孩子作业‘套牢’,一边却乐此不疲越抓越紧”。
“编外老师”多无效劳动
专家指出,庞大的父母队伍加入“编外老师”大军,辅导孩子学科学习,其实弊大于利。
静安小学近日对比研究了由同一学科老师任教的寄宿班与走读班的学习状况。结果显示,父母布置的作业并未对接学生在校的课堂学习,孩子所做的多为无效劳动;同时,父母辅导课堂作业,学生若答得全对,也会致使老师没办法从中诊断我们的教学成效,从而调整教学。
更耐人寻味的是,对于小学生简单的作业,大部分父母还能搞了解,但孩子到了初中、高中,不少要点和办法,父母已经忘记,此时没办法掌控却又不敢放下,故而变得更为焦虑。这,对于不少家庭成了一道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