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校全程强调纪律,但仍有孩子由于违犯纪律而挨训;B校全程未提纪律,然而秩序井然无人犯规。A校告诉孩子们要遵守纪律,却没讲为何要遵守纪律;B校也讲要服从规则,你问那些孩子,为何要守规矩,他们会说,为了大家我们的安全,也为了其他人的安全……
作者:徐海娜,教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硕士。转载于公众号“白卷”。
........................................
从两次郊游说起
笔者有幸做为父母义工参加了两个不一样的小学(面向低年级,6至8岁)组织的郊游,感到不相同种类型的学校面目迥异,然而这类不是全部,且从这小小一次郊游说起吧。为了叙述的便捷,暂且用A校和B校来区别两校,也可以看做是两类型型的学校的代表,文末会揭示是哪两个种类的学校。
逢到学校组织郊游,学生们一直倍感开心,就连父母也开心不已。出行不久前,A校发了一纸公告,以父母为抬头,告诉父母需要为小朋友筹备什么物品,与当天要按时到校。
我问孩子需要带什么,他说,“老师已经发公告了,你一个人看吧!”出行当天,我还需要一直催促孩子快点别迟到;
B校发了电邮公告,告诉父母有郊游这么回事。而由小朋友自己在学生手册上记录需要带的物品。孩子自己整理出行背包并不断向我提出需要,明确告诉要帮他买什么。
出行前一天,孩子一再跟我强调,“母亲,千万不要迟到。老师说,假如迟到了,大巴车就走了,大家就得自己去找他们了。”
当天早上到校将来,A校将学生集合到操场上,陆续有人迟到。这个时候有不一样的老师出來讲话,宣讲纪律和安全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就是筹备出发,这个过程大约用去了差不多一个小时。B校学生按时到校后,老师念名字,各班分为不一样的小组,各自有组长,然后就排队去乘车场乘车,用时仅10分钟。
再说父母义工的职责,A校仅笼统的讲义工需要帮忙照顾学生,所以我就跟在我们的孩子后面,同时照看周围孩子的安全。B校明确分工,每一个组一个带队老师,一个父母,在自己孩子所属队伍的一前一后,确保每一个孩子的安全。
迥异的旅途历程
路上的情形也大相径庭,A校的老师在巴士上向学生和父母介绍当天的行程,解说这次郊游的目的地的特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智商游戏,免得学生自己聊天太嘈杂。
B校早在不久前就通过视频和上课解说了此行的目的地和行程,所以当天上车后老师什么也没说。学生们有些在聊天,有些在摆弄相机,有些在看书。老师也趁机和学生们聊天,说到好笑的事情,居然和学生们一块笑得前仰后合。只在车程就要结束时老师带领学生一块祷告,与向司机叔叔表达感谢。
搭完车之后要搭船,A校的老师先每个人派发一个呕吐袋,告诉大伙小心不要弄脏船舱。风浪起伏,大伙如临大敌,我也禁不住呕了。B校的老师,在船体伴随风浪做剧烈起伏的时候,和学生一块喊,就像坐过山车一样的开心。船开得极快,浪花一拨拨打上玻璃窗,没一个人提及与晕船有关的话题。一向晕船的我在这种欢乐的氛围中居然也没感觉难受。
船终于到岸了,还是有几个孩子感觉不舒服,老师安排大伙一块先坐着休息,还是无人提及世间存在晕船这么回事儿,只安慰那几个孩子,他们可能是乘船坐累了,喝点水休息一下就好了。
到了目的地之后,A校每一个班只有班主任带队,几个父母义工帮助看管。自由活动时间,几个班的老师就凑在一块聊天,既不理会学生也不理会父母,几个父母就时不时的看一看玩耍的学生们。到集合时,老师喊破了嗓子,才将学生重新聚拢来。
B校的老师一直和学生们在一块,学生走着走着会不时的注意老师在哪儿。
还有一处不一样的是,A校当天没学生领袖在活动中担任工作,B校每一组都有一名学生组长,每参观或者完成一个环节,学生组长就会整理我们的队伍。当天,参观完一处后,老师忙着筹备下一个环节的活动,大家那一组的小组长在集合时发现人不够,就指挥我这个父母义工在原地守着已到的学生,而他则折返回去找剩下的學生,很尽责。
A校全程常常强调纪律,但仍有孩子由于违犯纪律而挨训,总体氛围欢乐中有严肃。B校全程未提纪律,然而秩序井然,无人犯规,总体氛围是师生同乐、轻松愉快。
两次郊游大致讲完,看官应该都发现两校有哪些本质不同了吧?
1、从责任义务是不是明确看教育观
大家从小教育孩子要我们的事情自己做,只有自己努力也办不到或者存在危险时才寻求帮助。
著名学者孙隆基曾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指出,中国人有“人我界限不明朗”之“人格依靠性”。我常常思索这是如何导致的,大家难道不是期望大家的孩子被培培养有独立和健全人格的人吗?然而从大家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大家之所以很难达成大家的理想,实在是因为大家的“言行不一”。
父母替孩子整理书包,包办很多事情,美其名曰节省时间、提升效率。学校也不比父母强多少,在A校看来,为郊游做筹备是父母的责任,按时到校是父母的责任,但假如你这么问A校,他肯定不会承认他是这么想的,他肯定还会说,这类是学生的责任,只不过期望父母帮助完成。这就是一种言行不一。而B校则打造出一种學生要为自己负责的环境,学生自己才需要着父母去帮助。
2、从对纪律的理解看教育观。
人为何需要纪律的约束,归根到底是出于相互尊重的需要。
A校常常告诉孩子们要遵守纪律,却没讲为何要遵守纪律。对于A校就读的孩子,你问他为何要遵守纪律时,他说,由于不守纪律,会罚站,会罚掉课间休息时间等等。
B校平常也讲要服从规则,你问那些孩子,为何要守规矩,他们会说,为了大家我们的安全,也为了其他人的安全。显而易见,在处置违规行为的方法上,两校完全不同,一个是惩罚,一个是讲道理。B校会给犯规的學生time out如此的冷静时间,紧急违规就先回家冷静,想好了再去上学。但会强调这类不是惩罚,而是不好的行为的后果。
A校曾有一个学生逃学一天,学校给的惩罚竟是孤立他。其他人下课他不可以下课,其他人上课他再下课。很不知道如此的惩罚意义何在。
3、从什么是爱看教育观。
大家非常难说A校和B校,哪一种类的学校更爱孩子们,由于绝对没学校和老师会说他们不喜欢学生的。然而这两次父母义工的历程却让我感到A校的老师只是在工作,尽最基本的职业上的义务。B校的老师主动关心学生,与他们聊天说笑,打成一片,一块推荐食物和水,若不是真心爱学生,也非常难做到。
A校的学生对老师只有敬畏,B校的老师学生相互尊重。到了学期末,A校的老师只不过在学生的学期报告上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话,B校的老师除去写学生报告外,还发给每一个学生一张纸,让他们在全校范围内寻求老师给他们的留言。孩子在学期的最后一天把这张纸带回家,在密密麻麻的留言中指给我看,哪句话是校长写给他的,又有哪句话是他最喜欢的老师写给他的,又翻过来给我看背面同桌和好朋友写给他的话。
派发象征一学年各方面表现的学期报告的方法,两校也显著不同。
关于成绩,A校是公开的,甚至张贴龙虎榜;B校是秘密的,通过电邮直接发给父母。B校发了带有成绩的试题时,会告诉学生只能看我们的,不可看其他人的,也不允许互相交流。在打开详细的报告前,父母需要阅读一个需知,调整好看待报告的态度,了解应该怎么样和我们的孩子讨论学业报告后,才打开报告。
爱的教育是一个发现自我的教育,而这种发现并没办法从与其他人的比较中得来。或许大家真该想想到底什么是爱。由于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最后曝光,A校是local school(编者注:当地中学)中的一间,B校是International school(编者注:国际学校)中的一间,都在香港,并且都是基督教学校。两校中的老师大多数都是中国人,所有些差异都与是什么人教书无关,而与教育的理念有关。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