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两个硕士教不了一个小学生」什么爸爸妈妈不焦虑?

   日期:2024-12-10     来源:www.jzdjsy.com    浏览:457    
文章简介:01前两天跟朋友婷婷小聚的时候,她发给我一篇新华社的新闻稿,原标题为《两个硕士居然教不了一个小学生——哪个在靠你的教育焦虑“吃饭”》。这位新华社的记者对孩子们的教育近况做了个调查,一个刚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就被爸爸妈妈送到了某个英语培训机构。

01

前两天跟朋友婷婷小聚的时候,她发给我一篇新华社的新闻稿,原标题为《两个硕士居然教不了一个小学生——哪个在靠你的教育焦虑“吃饭”》。

这位新华社的记者对孩子们的教育近况做了个调查,一个刚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就被爸爸妈妈送到了某个英语培训机构。

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是毕业于国内985和211大学的硕士,但孩子母亲说:“苦虽苦,孩子的语言敏锐期没几年,不可以偷懒。”

而像这位小朋友这种情况的家庭还算是常见现象,各类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学区房地产的价格与租金也节节攀升。

一边是孩子们学习重压陡增,节假日甚至刚从英语班出来,就要去培优班,匆匆吃上一口午饭,立刻还要进舞蹈班。一边孩子的爸爸妈妈跟着受罪,在门外长期等候,这类博士、硕士们边刷手机,吐槽起步阶段数学、拼音、图形这么简单,收费却不低,却又庆幸自己第一时间“秒杀”到了课程。

文章中,专家说要缓解父母的焦虑,不只要劝父母维持理性,还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从根本上打破不健康的教育生态。

朋友边给我看新闻边苦笑,她说,记者的调查是没错,专家的建议也非常对,但哪个敢拿孩子的将来去赌?哪个了解什么时间教育资源才能均衡,名校就那样几所,招生政策还常常变来变去,不焦虑的才不正常。

02

朋友婷婷说的确实是真心话,她自己是名校毕业,老公是名校硕士,家庭收入不算低,孩子也聪明可爱,在外人看来,她的生活非常幸福非常美满,但只有跟她熟识的朋友才了解,她的日子也可以用鸡飞狗跳来形容。

婷婷家孩子目前上二年级,学了4年英语,4年钢琴,3年的绘画,2年趣味数学,1年的游泳。

这还是在婷婷离职专门照顾孩子,自己陪学陪练,亲子教孩子古诗词和汉字,老公教孩子逻辑推理,各类兴趣班专长班缩了又缩,减了又减的条件下的结果。

这几年陪孩子写作业,接送孩子去兴趣班补习班,与陪孩子练琴,婷婷基本上是比上班还忙还累,天天都个跟孩子斗智斗勇。孩子学的好,她就好。孩子学得糟糕,她就好几天心情烦躁,特别容易发火。

婷婷跟我吐槽,说孩子目前做作业练琴有时特别拖拉,一直磨磨蹭蹭的。一直催孩子快点,弄完了可以玩一会或者好早点睡觉,可是根本没成效。

有一天她发现让孩子改的作业,孩子嘴上答应了,但一检查还是没改,就立刻压不住火,对着孩子一通大吼,盯着他改完才算停手。

冷静下来一想,当时的感受就是自己都舍弃事业离职照顾孩子了,费了这么多心血,孩子还是这么难管。目前做事就拖拖拉拉虎头蛇尾,将来长大了还了得……自己把自己吓坏了,才会去吼孩子。

婷婷感叹,“你说我如何会不了解自己焦虑,但不焦虑如何解决,这日子也不了解什么时间是个头。”

03

婷婷的状况,让我想起了早前一个记者的采访,也是一位小学生母亲。孩子母亲说:“孩子不拼命超前,就上不了重点初中,上不了重点初中,就非常可能上不了重点高中,上不了重点高中,就非常难考上重点大学,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的都是孩子的生活”。

这不是一个爸爸妈妈需不需要停下,是否应该深思的问题。这外围有一个绝大部分爸爸妈妈都会焦虑甚至恐慌的大环境。

周围其他人家的孩子都那样出色,会产生攀比焦虑。

其他人都在学习英语学音乐,我家的娃天天不看书,一副特立独行置身事外的样子,爸爸妈妈真的非常难坐得住。不加码,好像孩子注定要沦为差生。

根据其他人的办法教孩子了,却效果甚微,会产生茫然焦虑。

从早期的《傅雷家书》到《哈佛女生刘亦婷》再到《好母亲胜过好老师》,教育经从来不少,但放到自己家孩子身上就一直不奏效。自己家里娃又拖拉又叛逆,完全不了解什么是比较适合他的教育办法。

升学重压与日俱增,入学条件模棱两可,会产生重压焦虑。

眼看着要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爸爸妈妈焦虑得几乎睡不着觉,挖空心思打听学校的入学需知,打听什么补习学校可靠,什么补习老师好,孩子却还是不紧不慢,成绩也中等左右,不上不下,危危险险。说淡定,实在是有点困难。

将来变化很难预测,非常怕孩子很难应付,会产生远虑焦虑。

计算机下围棋赢了全世界所有些顶尖棋手,无人工厂已经成为现实,速记、速算、翻译都有软件可以替代,马云说将来30年,不会琴棋字画的孩子找不到工作……将来的孩子要如何解决?除去爸爸妈妈,哪个还能对孩子掏心掏肺的好。孩子需要要自己强大起来……这类想法绝对不是杞人忧天,但回到现实,更多的也还是焦虑。

焦虑,是大家千万年来进化出来的情绪,提醒大家警惕危险,帮助大家转危为安。简单的说让爸爸妈妈不要再跟风,调节情绪,不再焦虑,并不可以解决问题,甚至也办不到。

大家能做的,只有在焦虑的基础上,去积极的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大家的焦虑,尽量少的影响到孩子而已。

04

心理学家过去做过一个非常出名的实验,选择了55对妈妈和儿童做样本,孩子的年龄都在9-13岁。

实验需要孩子们在十分钟之内,尽量多的完成有肯定困难程度的拼图,然后老师会公布每一个孩子的成绩。规则中,妈妈可以在旁边伴随,但不能出手帮助。

心理学家们在实验者不知情的状况下,用录像机记录了每位妈妈和孩子的互动过程。

实验结果现实,有焦虑症的孩子,孩子的妈妈,明显的对孩子有更多的干涉,频繁触摸拼图,并且表现得也更焦虑。

孩子的妈妈,通过频繁的触摸拼图,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你不可以单独解决这个难点,从而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效能。这种行为可能致使孩子不断地感到环境的重压和威胁,从而增加主观的恐惧。妈妈的行为也限制了孩子发挥自己方案的机会。

这期间被一篇据了解是65岁退休老教授的文章《牛蛙之殇》刷屏,文中老教授的历程引起了爸爸妈妈们很大的共鸣。

老教授的孙子才6岁,居然患上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虽不紧急,却非常难治愈。

而文中提及孩子的病是什么原因,就是爸爸妈妈从3岁开始,就给孩子拟定的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的目的和之后的一系列逼迫孩子陀螺一样学习的行动。

孩子最后没考上理想的小学,并且生了病。可是爸爸妈妈最痛心的,却还是“大家没能把他送进好学校”。

不能不说,如此的家庭正在愈加多。由于家里给的重压,由于爸爸妈妈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而把孩子逼闷闷不乐,甚至有心里疾病的家庭也越累越多。

05

关于教育的焦虑,有人说就像是个囚徒困境,非常难摆脱,也非常难抉择。但有一点毫无疑问,爸爸妈妈最大的期望,还是孩子健康的成长,在将来有尊严,有能力,有爱的去工作和生活。

爸爸妈妈可以焦虑,爸爸妈妈可以去引领孩子多学一些东西,多学会一些常识,多训练孩子的头脑。但这所有需要打造在不把过度的焦虑传递给孩子的基础之上。

大家要让孩子去学习,去成长,也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吸收和感受。允许孩子犯了错误和适合的放松,让孩子自己去了解努力和奋斗的意义。

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学习的路上一直被监督被驱赶,而是要让孩子了解,这一路是苦是甜,父母都在你背后,坚定的支持你,陪着你呢。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