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被推荐学生的陆续亮相,大家的期待渐渐落空,多少有的失望。无一例外的,几乎所有被推荐学生的成绩都是所在学校最棒的,而校长们的推荐程序虽然有所不同,但成绩无疑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规范。这等于是将一群本来就能考上北大的学生,通过校长推荐的方法提前与北大绑定。推荐本身倒像是走了个过场,这说明在一定量上,推荐制陷入了僵局。
一旦学生想被推荐后,就需要承诺填报志愿时,必须要填报北京大学。因此有父母表示,校长实名推荐,并不可以选出什么特别的人才,只是北大的一个提前“掐尖”计划而已。窃以为,事实应不至这样,北大不必打着改革的名号来“掐尖”,同时也说明,至少有一部分人对于改革是半信半疑的。
也可以看出,校长们都非常小心,也就是说在此事上,他们是有顾虑的,毕竟阳光化的推荐,对于预防潜在的暗箱操作是积极有益的,但由于太过小心瞻前顾后,难免缩手缩脚明哲保身。作为改革的初始探索阶段,这也属情理之中,但假如没进一步的推进力量,恐怕结果不容乐观,校长推荐制有“泡汤”的可能。
要想让改革能继续前行,打破校长们的顾虑就非常有必要,而这又不可以在校长身上下功夫,重点还是在于北大。
北大当然不可以只招天才、偏才,但常见意义上的人才,无论是通过高考考试还是自主招生,以北大的实力,是不难招揽的。因此改革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网罗可能因高考考试流失的人才上。
从此前北大公布的推行策略上可以看出,虽然有往这方面的努力,但策略中的描述是不足的,主要思路还停留在高考考试的选拔方法上。因此,要打破僵局,就要转换思路,将特殊人才作为推荐学生的主要来源;另外也应改进策略,如放宽校长推荐资格,面向更广的范围,灵活用降分打折等等,以事实、规范和决心来赋予校长们大胆的力量。
“非不可以也,是不敢也!”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宋璞个人也想推荐偏才,但由于遭到很多限制,他不能不以分数来作最后定夺,首次搞这种实名推荐,感到重压很大。而成都巴蜀中学校长傅唯泉也表示想推荐偏才,但之所以没,一是由于这届没,二是唯考试分数“最能搁得平”。有关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的争论到今天仍然非常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