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份上海马上民转公的表格在各种群里疯传,其中不乏一哥华育、一姐兰生复旦和进华、立达等一众被父母追捧的好学校,数目之大足以让上海的民办格局地震,但其实并没官方背书,真伪难辨。

1. 公办学校单独举办的民办、公办学校与地方政府及有关机构合作举办的义务学校,应办为公办学校;
2. 符合“六独立”可以继续举办民办,但对用公办校名和校名简称进行清理后退出。
3. 对于不符合“六独立”需要的民办学校,要限时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视情转为公办或终止办学。
4. 既有居住社区配套建设的配套建设的“公参民”学校或转为公办学校,或由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法提供学位,继续办学。
5. 不再审批新的“公参民”学校,公办学校也不能以举办者变更,集团办学、品牌输出等变相举办民办义务教育。
6. 地方政府和公办学校不能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派具备事业编制的教职工。已经派出的,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引导退出。
7.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不能以公办学校校区、分校的名义招生,也不能以借读、挂靠等名义变相违规招生。
而且需要两年内,理顺机制,平稳过渡。
其实就是剥离公办、民办交杂在一块办学的情况,并非要打压或者取缔民办。
第一搞了解“六独立”是什么:独立法人资格、校园校舍及设施、专任教师队伍、财会核算、招生、毕业证发放。这些民办学校还是可以举办的,只不过假如涉及公办校名需要清理。
不符合“六独立”的,譬如公办学校单独举办的;公办学校与地方政府及有关机构合作举办的;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就像华育被说会“民转公”,大概由于它是上海中学打造的教学基地。但也是限时整改,假如整改不到位,不仅“民转公”,也会是停办!
#1
进步追溯2004年颁布的民促法,鼓励公办学校参与民办建设,一大量“公参民”应运而生。但后来渐渐显露的弊病就是,民办借助公办知名度自主招生,公办借助民办输送生源掐尖。所以之前颁布的“新民促法”中就已经提及,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能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也不能转为民办学校,地方人民政府不能借助国有企业、公办教育资源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推行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
这次的“规范公告”,可以看做是“新民促法”的细节补充。因为这次需要在8月底完成摸排工作,并报教育部备案,所以不少地方早已行动起来。
#2
各地动作四川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出《关于中止审批设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公告》。该公告明确提出中止审批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不能扩大招生规模,适合缩减招生计划。重庆自“公参民”教育整改开始,现在已有包含重庆皇冠实验中学、重庆一中寄宿学校在内的23所学校有了明确的转公动作,部分学校已出招生方法,重庆民转公改革马上尘埃落定。
武汉一初慧泉中学为公参民初中,它与武汉第一初级中学一脉相承。往年,一初慧泉分为金雅校区和前进校区。今年,金雅校区转为公办招生。前进校区仍未民办学校,面向全区进行摇号。
广州教育局发出声明:广州广雅实验学校转办为公办学校。此前教育部负责人已经明确表示:名校办民校只有两条路,一是严格做民办学校,与公办脱钩,二是收归公办学校,分类处置。(部分案例整理源自互联网)
上海最有名的“民转公”案例就是张江集团了,而且是按对口地段招生,所以致使周围房价飞升。其实公办、民办的一大不同就是入学方法,而且摇号政策下,热点民办是铁定会触发摇号的,不如学区房来的保险,父母的呼声无非就是期望可以用房屋套牢一所好学校的位子。
但今年招生的上汇实验,虽然是公办对口招生,但对口四个街道摇号。所以说即使是真“民转公”也未必就能100%入学,而且近期各种政策频发,父母还是先且看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