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周一次,教育问题上热搜的时刻了。本周的瓜在放假前的最后一天中午,窜上了热搜:
#李子柒被写入小学语文考卷#,父母吐槽“出卷老师浅薄”引发热议。
全民对教育的关注,从以前的“教育规范”到“老师”,目前,终于转向了“专业教学内容”。
网上广为流传的考试试题是如此的:
这份试题,父母存疑的焦点在于,他觉得:
● 李子柒没办法代表中国的传统田园生活,网络红人不该出目前试题上;● 网络红人经济,出目前试题中,带偏孩子价值观;● 试题没必要贴出李子柒很多粉数字的图片,把李子柒换成小明、小红更适合。因网友在东方平台的热议,经钱江晚报报道后,大伙存疑的焦点在于:
李子柒是哪个?她是不是适合进入试题之中?
2019年底,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
共青团中央发表文章《由于李子柒,数百万外国人爱上中国》;
新华社发表评论文章《了解“李子柒”,此中有真意》,对“李子柒”走红现象进行知道读;
同日,央视新闻在评论《我也蛮自豪,由于我就是李子柒作品背景里的一个点》中指出,没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
央视新闻表彰她:“没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怎么样评价李子柒?知乎中有一个高赞评论:
我在国外,可以看油管。李子柒的油管频道的对外文化影响力,可以说抵得上1000个CGTN(或许更多,由于后者没准是负效应)。
她发了个年夜饭视频,我读到了法国人、德国人、巴基斯坦、印度人、意大利西西里人、美国人、英国人、台湾同胞、马来西亚人、阿拉伯人、印尼人、日本人、越南人,泰国人、秘鲁人、柬埔寨、埃及、俄罗斯、加纳、斯里兰卡、加拿大、韩国、菲律宾人的发自内心的新年祝福:Happy Chinese new Year!”
假如说这是团队炒作,我期望中国有1000个、10000个如此的团队。
从官方到民间,大伙纷纷为李子柒打call,由于她用我们的勤奋和纤巧非常不错地让中华出色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备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
所以,李子柒虽然由于视频而在互联网上红起来,但她与世俗意义之中的“网络红人”又有着本质不同。
人民日报赞许她:“李子柒的样本意义,绝不应被忽略。”
白岩松力挺她:“微笑着为她鼓掌是最好的,假如大家来自民间并真的走向世界的网络红人,由一个变成几十个,变成几百个上千个,那中国故事就真的有些讲了。”
回到网民争议的焦点,李子柒进入小学语文试题合不合适?
01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想从语文教学专业常识的范畴,谈点我们的浅见:
1.试题“课外阅读理解材料”中,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人物,是不是需要趁早了解并熟悉?
试题与教程有着本质有什么区别,作为考察性材料,课外阅读理解中的人物、专业信息等,不少都是学生的关注盲点。
由于,出题者为了更为真实地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总是会出其不意地选择,学生极少有机会知道或关注的人物(比如这张试题中,材料三里的“雷海为”。)网友在评论中,大多也赞成这一点:
2.关于李子柒部分的阅读材料是不是足够完整,以备不知道她的学生依据材料来答卷?
其实,还有一页要紧的试题,在新闻报道中被遗漏了,完整的试题是如此的:
出题者甄选列举了,李子柒辛苦付出的很多具体事例。而出卷者在考试试题中涉及李子柒的共有三道题:
①仿照材料一的标题,取小标题——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文章概括的能力。②填表题,考查的是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③选择一个人物,推选其为“风云人物”,考查的是“多样化评价人物”。
每一题的答案,阅读材料中都已有有关信息,可供学生提取、仿照作答。
3.这三道题的能力考查,是不是超越了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同意范围?
第一,它与编入统编教程六下第二单元中的《鲁滨逊漂流记》教学目的,完全一致。
第二,依据国家教育部拟定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学段(五小学六年级)的学段目的:阅读叙事性作品,知道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源于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同时,小学六年级下册统编教程中,第一单元为“民风民俗”,需要学生可以对“传统民风民俗文化”有肯定的认知;第二单元是“人物评价”,引导学生注意描写人物的句子,立体、多元地评价人物。
作为一个毕业班的语文执教老师,心中是很了解的:六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多样化人物评价”是考试的热门。出卷者同时关照了两个热门,其实是很巧妙的。
4.进入孩子视线的人物,是不是需毫无缺陷?
并不是这样。就如选入毕业班教程中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主人公“汤姆·索亚”就有着鲜活、真实而血肉前凸后翘的儿童形象。
他不是听话本分的“乖孩子”,带小伙伴们玩“打仗”,搞恶作剧,虚荣心强。但,他又极富冒险精神,好奇心强,有责任有担当,关心别人,善良勇敢。
简单地说,小学六年级学生接触的人物形象已不再单一化、标签化,而有着极其立体、丰富、真实的特征。根本国家课程标准的需要,小学六年级学生需要拥有,多样化理解并评价人物的能力。
5.李子柒是不是有资格与袁隆平并列,参评“风云人物”?
第一,李子柒的贡献,绝对没办法与袁老相提并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风云人物”一词的理解。
字典中对“风云人物”一词的解释:活跃一时,言论行为能影响大局的人物。
既然不是评选“共和国勋章”,而是评选活跃一时的有影响力的人物。那样,完全没必要上纲上线。
而且,李子柒与袁隆平老师,曾在官方评选中被并列在一块过。
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正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李子柒与袁隆平老师等6人,受聘担任首批推广大使。
2018年12月,李子柒获得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盛典“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奖”。
同时一块获奖的还有“年度经济人物”董明珠等。李子柒的获选理由是:
6.列举李子柒粉数据,是不是有必要?
这篇阅读理解,是由三篇材料组合而成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见下图)。这是小学毕业卷中需要要出现的阅读材料种类。
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一般包含图表、图形解析文字、目录、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具备概括性强、显眼、简洁等特征。可以简洁系统的呈现文本的重点信息,具备“短、简、快”的特征。
学生已经处于互联网年代,通过微博或抖音短视频人物名片,迅速获得信息,这本身就是非连续文本的考查范围。
粉会不会误导学生?
第一,小学六年级学生对微博、微信、QQ、抖音短视频的接触已经无可防止,这不是“两耳一掩”而可以杜绝的。
再者,目前作为一个流量云数据年代,粉数据就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云数据已经融入了生活的很多方面。完全不必谈数据色变。
02
李子柒进入试题的争议,背后有这类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1.当外行对专业教学内容不理解时
这已经不是首次,外行对内行指手画脚。
有些人依据自己十多年前受教育的经验,就以为自己可以指点语文老师,这是语文教育最大的不利所在,大伙不太尊重语文老师的专业性。
以上个月的“读后感事件”为例,有一个问题是被大伙忽视的,即:“阅读内容”要概述,阅读之后的“感受部分”要详尽。而不少人,以为孩子引述了文章中的大段描写,已经很好了。可是,在正式考试中,如此的卷子会被当成离题处置。
社会日新月异,科学快速进步,语文理解的深度在不断下探,考试试题讲究与现实生活密切有关,运用生活素材极为正常。外行一时之间,非常难立刻跟上前沿的理念,这是正常的。
不过,期望大家能对专业多一分敬畏,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2.当个人看法与考试规则相悖时
考试,本身就是一场游戏,考试规则就等于游戏规则,理解规则、掌控规则,才能玩好规则。而老师,总是是对规则最为知道的人。
你当然可以,“坚持我们的玩法”,譬如作文中,出现与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负能量。不过大家要了解,国家课程标准中,对“价值观导向”的明确需要:
作文中的“负能量”在得分中会不会吃亏?你可以细想。
是不是要违拗游戏规则,决定权在你一个人手中。
3.当害怕所有东西都会带坏孩子时
有人举报动画片人物染发,容易误导孩子;
有人觉得童书内容涉及暴力血腥,需紧急下架;
有人感觉教师在作文解说中举例明星,有带坏学生之嫌;
……
近些年,大家大力倡导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可是学生自杀事件频发;
大家避而不谈性爱文化,担忧性爱文化太早,可是一桩桩被揭秘与未及揭秘的新闻,不断刷新大家的下线;
大家费尽周折给孩子塑造一个“美好、单纯、善良”的环境,可是青少年犯罪率,节节攀升。
是时候该深思一下,大家的“过度保护”。
正如有人说的那样:孩子子的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若内心不正,国歌都能唱变味,与其在这里搞这类杂七杂八的,倒不如想想如何把生活的美好品德、真善美交给孩子。
大家可以关起电视与手机,切断孩子接触的直接途径。但,他身边还有小伙伴,大家没办法时刻跟随他,制止他们私下的谈论;大家愈加没方法,在孩子年龄不断增加、心智成熟时,切断他与外面的主动探究。
03
“堵”不如“疏”,“避而不谈”不如“引导有方”。建议:
1、对教育少一点玻璃心
暴力的人看见暴力,心怀不轨的人,一直见到心怀不轨。真的的勇士是看透生活的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把孩子周围环境弄得和真空包装一样,不容孩子直面经典名著中的“暴力”与“恐怖”,生怕孩子会因此学坏,这也要管那也要杠,如此被禁锢的孩子,其实是可怜的。
坚毅的心灵,无不在风雨之中成长起来。温室里的花朵,才会脆弱易折。
孩子的脆弱,是“保护”得太好了!所以,一失去保护罩,才会在风雨中失去颜色。
与其担忧李子柒影响孩子价值观,不如多关心孩子有没玩手游,父母是否天天在孩子面前捧着手机?这类,才真的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2、对职业多一些宽广的理解
行行出状元,职业没高低贵贱。
大家不能否认,网络红人参差不齐,但很多职业都是这样,偏见总是是自己的傲慢,大家不可以因此而打翻一船人。
科学家固然伟大,但何必“踩一捧一”?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做了有意义的事,每一个人都值得宣扬。
只崇拜科学家,骨子里也是对权威和强者的屈从;认定农民不可以有诗意田园,是不是对李子柒从事的职业存在偏见?
至于李子柒换成小红小明——
这种正能量人物为何不可以拥有名字呢?12岁少年的认知里,还只能停留在小红小明?这不也禁锢了孩子的思想和获得外面常识的方法吗?
3、尊重孩子,还教育一片净土
沉溺在固化的所谓主流价值观里,其实忽视了现代孩子的成长环境。
目前的学生本就生活在这个信息网巨大的年代,让学生自行理解判断,就是最好的方法,尊重孩子尊重一线教育工作者,也是对教育最好的解释。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不需要把“哈姆雷特”束之高阁!
本文来源:有趣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