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方面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1.家庭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目前的孩子成长的条件十分优越,家爸爸妈妈、祖爸爸妈妈围着他一个转,安排他的生活,安排他的娱乐,休息,辅导他学习功课,东奔西跑为他购置教学参考书,请家庭教师,联系进好的婴幼儿园、小学、中学,使孩子一路顺风。
但这未必是一件好事。大学生、初中生,甚至小学生自杀的消息时容易见到诸报端和荧屏,其要紧是什么原因之一就是这类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极低。因此,父母从小时候就要帮助孩子增强耐受痛苦和挫折的能力,提升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其实,为了存活任何物种都对我们的后代进行承受能力的练习。母狮子一次次地把小狮子往沟里推,让它自己艰难地爬上来,狐狸也是这样进行存活练习的,更何况大家这类万物之灵的人类了。
心理承受能力是心理力量的一种,是意志力量的一部分,包含吃苦意识、承受失败的力量,等等。心理科学上把健康人格划分为智慧力量、道德力量、意志力量这三种人格力量。意志力量又包含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和角逐性。建国后的几十年来,大家对心理学上的智商原因较为看重,而对心理意志力量一直不够看重,但凡父母能做的,都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使很多孩子错误地觉得:生活的道路上布满了鲜花。他们没让孩子看到生活的道路的坎坷曲折,因此,孩子也就缺少这种心理筹备。因为他们目前的生活质量较高,缺少对痛苦的体现,非常自然,这类温室中的花朵就经不起就算是一小点的痛苦,更谈不上生活中的重大考验了。
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要紧,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现在这一步伐较快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成功与失败是一对孪生兄弟,是难解难分的,需要让孩子非常早就对这一生活现象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的,有快乐也会有痛苦,有顺境也有逆境。为了增强孩子的承受能力,需要对孩子进行耐受挫折教育,进行吃苦(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教育。
2.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为了孩子的成才,除去要对孩子进行快乐安静的性格特点培养以外,还需要使他们有挫折的情绪体验。统计数字表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中,一半以上的人都有坎坷不幸的童年,难怪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回答作家成功的练习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练习,是不愉快的童年。不光作家这样,所有收获事业的人,其它有收获之士,如科学家、艺术家也都类似。前不久《经济日报》登载了几十位逆境中成功的美国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他们都有着不断失败的历程,但他们有顽强拚博,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美国人从小就无声无息地对孩子进行自主两性生活教育,孩子从小就被需要独立性强、角逐性强,并要多次承受痛苦挫折。父母要不失机会地对孩子进行耐受挫折的教育,要告诉孩子,什么事情都有成功和失败这两种可能,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做好失败的思想筹备。若失败了,就要感觉,失败也是常有些事情,重点是找出失败是什么原因,争拿下次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以前没遇见失败,或者成功的时候多,失败的时候少,是由于以前遇见的问题的困难程度还不够大,而且有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帮忙,将来自己独立处事,失败的可能性会更大,要有所筹备。
3.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父母还要依据我们的条件和孩子的年龄,对孩子进行体验痛苦的教育和练习,使他们获悉更多的痛苦,增强痛苦意识,有痛苦这种情感体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倡导对儿童进行痛苦的练习,他是如此说的:当把快乐、友谊、痛苦和憎恨都植根于儿童心灵的时候,他们对这类性质固然不知道,但一旦获得了,就会发现这类都是相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吃苦教育也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古今中外经验表明,对孩子进行痛苦教育十分必要。
因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体验痛苦的教育,而当孩子遇见困境和逆境时,不必立即出面去替他解决,而应给他们自己处置的机会。另外,应常常和他们讲述一些名人遭受痛苦而成才的故事,观看艰苦创业的故事影片。孩子通过耳濡目染,达到对痛苦的认识。需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角逐性。尤其是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更应这样。不要太娇惯他们,以至于心理上弱不禁风。如此,孩子长大之后,面对生活的难点,才会不被吓倒、压倒,成为有作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