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启蒙教育风险身心健康
一句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煽情广告,引领无数爸爸妈妈从孩子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孩子的培养行动:不到1岁开始识字、学算术,刚会说话就背唐诗、学外语,二三岁开始学乐器,四五岁就开始学小学课程,初中就参加强学的外语考试
凡此种种,真的可以让孩子成龙成凤?
天津社会科学院教授王来华坦言,不少爸爸妈妈以为这就是早期智商开发,以为如此孩子就能受益。却不知,爸爸妈妈们的这种强迫性早期教育,使孩子没童年的欢乐,缺少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更紧急的是可能成为风险儿童身心健康的杀手。
天津妇联和天津家庭教育研究会日前对1054名未成年人父母的一份调查显示,有88.6%的父母在孩子上学前教孩子识字算数等常识,有28.2%让孩子学习外语,20.3%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这份调查同时还显示,上述三类儿童的睡眠时间明显少于没参与此类学习的孩子。
天津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关颖表示,爸爸妈妈们过度沉迷所谓的早期教育,其实是以克扣孩子满足生理需要的睡眠时间为代价的。
关颖说,过度启蒙教育势必以克扣孩子睡眠、降低玩耍时间、限制社会交往为代价,是对孩子健康权的隐性剥夺。可以说,当爸爸妈妈们为孩子的早慧及他们丰富的常识、多彩的专长感到欣喜的同时,总是忽视了孩子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
其实,不少爸爸妈妈也在为孩子们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而抱怨,但同时,却又给孩子层层加码而乐此不疲。
关颖剖析说,第一,与国内社会根深蒂固的以成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无关系。独生子女家庭婴幼儿教育风险大、爸爸妈妈对孩子期望高,试图以孩子小时候的付出为将来的学业和生活做铺垫。
当然,爸爸妈妈的焦虑和考试的指挥棒一直左右着人的培养的现实分不开,在国内,教育在非常大成分上被限定在常识传授的狭小范围,而那些来自现实生活表现孩子童真的言行和孩子自己的潜能的发挥则不受看重。
关颖特别指出,独二代比独一代更多地遭到来自爸爸妈妈和老师的限制。从小吃小灶多,超前学会了某些常识和有某些专长的孩子总是在分数上拔尖,从上婴幼儿园开始就会得到老师的一定和赞扬,并被作为其他孩子的效法的榜样。一些爸爸妈妈从中尝到了甜头、得到欣慰,也促进更多的人对各种所谓启蒙教育趋之若鹜,孩子的学习一再提前,以致破坏了孩子真实的生活环境,打乱了孩子正常的成长规律,如此扭曲的教育也给年幼的孩子太多的重压。
专家们真诚告诫望子成才的爸爸妈妈:过度的启蒙教育,就当下来看,或许会让孩子表现得非常出色,但对孩子生理、心理健康的损害和为孩子社会适应所制造的障碍则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