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洋泾中学高中三年级语文12月份月考考试试题
201812
一 积累应用(10分)
1、按需要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2)望西都,_____________,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3)韩愈在《师说》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意接近。
2、按需要选择。(5分)
(1)碰到过去见过面,但认识不深的人时,有下列四种主动打招呼的方法,适合的一项是( )(2分)
A.“你好,你还记得我吗?”
B.“你好,我是XXX,你还记得我吗?”
C.“你好,我是XXX,真开心,大家又见面了。”
D.“你好,我是XXX啊,你不会不记得我了吧?”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铁路客车动车组一流的计算机互联网控制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车防火系统也非常先进,要紧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达成地面对列车的监控
②能达成对动车组每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状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问题诊断
⑤不需要人为干涉
A.②①⑤④③ B.②④①③⑤
C.⑤④③②① D.⑤④①③②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AI年代的人类幸福
(1)日前,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冯象先生做客华东政法大学,开讲“人工智能伦理和法学的危机”。讲坛以前段时间热极一时的AlphaGo与李世石九段的对弈说起。抛开对弈的棋局不论,仅从AI的角度来看,此次对决就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由于,AlphaGo的设计是从完全信息博弈的游戏里战胜了人类顶尖棋手,所谓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双方都完全知道规则,并且拥有学习规则的能力。这便引发了冯象的兴趣:倘若机器在所有规则明确、任务明确的工作上都能取代人类的话,那人类社会将怎么样应付?
(2)AlphaGo的AI运用范围只不过围棋。但,从它展示出的AI的潜力来看,假如类似水平的AI可以在通用智能上获得进步,在自然语言上有更为广泛地运用,那样AI可能就不再是让人类所借助的对象,而可能与人类平等共处了。
(3)当AI扩展到其他范围,当它们与人类在操作方面不相上下,甚至超越大家的时候,人类的存活情况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冯象从他熟知的法律范围说起。他推断AI将会在法律范围获得广泛运用,这是同AI的算法与法律自己的性质所决定的。法律事务需要规则明确,绝大多数案件信息透明,可以运用明晰的规则做出断案。今天很多的司法从业者只须遵从法律条例,就可以正确完成工作,而AI在不久的以后会游刃有空间处置此类案件。人类只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样一来,AI便从自然科学范围冲击了现有些法学职员结构,甚至会干扰到大学的法律专业。更要紧的是,将来的法律争论都需要借用AI理清思路,就像大家今天的行政管理离不开电脑一样。法学需要要变革的危机时刻即将来临。人类到底是选择与机器合作,还是选择让机器彻底地智能化,以至于人类完全不需要操心这件事情?
(5)这种担忧是否过早了呢,或者想象力过于丰富了?其实不然,写作《资本论》时期的马克思过去写过有关机器问题的笔记,他在19世纪就从经济学与哲学的视角剖析了机器可以解放劳动力的可能性。在他的基本判断中,进入生产范围的机器最为要紧的贡献是将劳动力从工作中解放出来,生产资料的生产不再由人来完成,而是由机器来完成。于是,人类将在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进步的同时,获得巨大的空余时间。
(6)在不久的将来,当人机相处就像目前人与人之间相处如此平时的时候,人与机器之间的交往规则,也肯定同人与人之间一样,需要伦理与法律的规范。人类交往的伦理意义是,每个人背后都有一套文明传统的支撑,语言、风俗、忌讳等等都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伦理依据。
(7)一旦具备全方位克服自然语言的机器人广泛运用到社会每个范围,并在社会日常与人类广泛协作,那样人机关系就将从现在的生产和科学研究范围,进发为平时交往行为。人机交往将和人际交往一样,成为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今天人类提前设想人和机器的伦理与法律关系并不是多虑,要了解到了现在,哲学、伦理学与社会理论仍在研究社会内部宽泛的合理性,研究规范行为、表达行为等等人类实践怎么样真的在共识中打造交往实践,防止误解与冲突。
(8)冯象提到,人类可以继续讨论到底以何种方法拟定人机相处的原则,最重要考虑人的价值,与支撑着人类价值的现代文明规范。就现有状况来看,人类社会面临着几项无可争议的首要条件事实:①AI逐步取代劳动力之后,很多劳动力将失去工作机会,转向依赖由AI创造出的社会福利才能生活;②打造公平公正的福利社会已成为每人向往的共识,发达国家需要无限提升福利水平;然而,就今天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来看,人类社会现有些私有制及其理念尚没办法兼容人类自己的问题,前往欧洲的难民在劳动力过剩的状况下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欧洲社会一方面出于人道主义理念不能不接收难民,其次也为难民在现有社会秩序与经济结构中的安置大伤脑筋。最后,人类的现代文明规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人的价值、服务于人的价值,不止是目前的难点,也将是将来的难点。
(9)冯象觉得,人的问题就是有关幸福的问题。他引用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最后部分有关第七天的讨论作结,“第7日,创世结束,上帝歇工。他为第7日赐福,定为圣日。由于在这一天上帝完成了创世,休息了。”“那时候大家会充满和洋溢着福泽与神圣,大家将会休息。”冯象说,第7日必须要是人类,这意味着人类将来的命肯定是要属人的。人与机器的和谐共处,无论具体上怎么样达成,最后大家必须要在与AI共存的将来,获得是人性的幸福。
3、第(9)段中“第7日”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的时候。
4、依据上下文在第(3)段的横线处补上适合的内容。(2分)
人类只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第(8)(9)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还不可以完全尊重人的价值,这是文明社会面临的难点。
B.人机相处的原则第一要考虑人的价值与现代文明规范。
C.欧洲难民危机是人类现有些社会秩序与人类价值观的矛盾。
D.不管人机以何种方法相处,人类最后会获得人性的幸福。
6、概括文中马克思和冯象分别从什么样的视角认知“AI”和人类的关系。(4分)
7、冯象先生开讲“人工智能伦理和法学的危机”,最后却探讨了“AI年代人类幸福”。你觉得这个讲坛是不是离题,为何?请依据讲坛的思路来剖析。(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2题。(15分)
一滴水可以活多长时间
迟子建
(1)这滴水诞生于凌晨的一场大雾。大家称它为露珠,而她只把它当作一滴水来看待,它的的确确就是一滴水。刚开始发现它的人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子。她不是在玫瑰园中发现它的,而是为了放一只羊去草地在一片草茎的叶脉上发现的。那时雾已散去,阳光在透明的空气中飞舞。她低头的一瞬间发现了那滴水。它饱满充盈,比珠子还要圆润。阳光将它照得肌肤发亮,她在敛声屏气中盯着这滴水看的时候,不由发现了一只黑黑的双眼。她的双眼被水珠吸走了,这使她非常惊讶。我有三只双眼,两只在脸上,一只在草叶上,她如此对自己说。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她忽然打了一个喷嚏,那柔软的叶脉随之一抖,那滴水骨碌一下便滑落了。她的第三只双眼也随之消失。她便蹲下身子探寻那滴水,她太难过了,__________然而那滴水却是很难寻觅了。它去了哪儿?它去世了吗?
(2)后来她发现那滴水去了泥土里,从此她便对泥土怀着深深的敬意。大家在那片草地上开了荒,种上了稻谷。当沉沉甸甸的粮食蜕去了糠皮在她的指间矜持地散发出成熟的微笑时,她确信她看见了那滴水。那滴水滋养了金灿灿的稻谷,她在吃它们时,意识里便不停地闪现出凌晨叶脉上的那滴水。它莹莹欲动,晶莹剔透。她吃着一滴水培育出来的稻谷一每天地长大了。有一个夏日的黄昏,她在蚊蚋的歌声中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女性,她看见体内流出第一滴血时,确信那是几年以前那滴水在她体内作怪的结果。
(3)她开始长高,发丝变得愈加光泽柔顺,后来她嫁给了一个种地的男性。她喜欢他的力气,而他则依恋她的柔情呢?她俯在男性的肩头老有说也说不尽的话,后来她了解是那滴水给予她的柔情。不久她生下了一个孩子,她的奶水真旺啊,假如不吃那滴水孕育出的稻米,她如何会有这么鲜浓的奶水呢?后来她又接二连三地生小孩,日渐地她老了。她在下田时常常眼花,即便阴雨绵绵的天气也感觉眼前阳光飞舞。她的子孙们却像椴树林一样茁壮地成长起来。
(4)她开始抱怨那滴水,你为何不再给予我青春、力量和柔情了呢?难道你真的死去了吗?她步履蹒跚着走向童年时去过的那片草地,现在那里已经是一片良田,入夜时田边的水洼里蛙声阵阵。再也不见碧绿的叶脉上那滴纯美之极的水滴了,她伤感地落泪了。她的一滴泪水滑落到手上。她又看见了那滴水,莹白圆润,经久不衰。你还活着,活在我的心头!她惊喜地对着那滴水说。
(5)她的牙齿渐进老化,咀嚼稻米时看上去吃力了。儿孙们跟她说话时要贴着她耳朵大声地叫,即便如此她也只不过听个一知半解。她老眼昏花,再也没激情俯在她男性的肩头咕哝不休了。而她的男性看起来也畏畏缩缩,终日坐在门槛前的太阳底下,漠然平静地看着脚下的泥土。有一年的秋天她的老伴终于去世了。她嫌他比自己死得早,把她给丢下了,一滴眼泪也不愿给予他。然而埋葬他的一个深秋的夜晚,她也不知怎的格外的想她,想念她的青春时光。她一个人拄着拐杖哆哆嗦嗦地来到河边,对着河水哭她的老伴。泪水落到河里,河水仿佛被激荡得上涨了。她确信那滴水仍然持久地发挥着它有哪些用途,现在那滴水幻化成泪水融入大河。而她天天又都喝着河水,那滴水在她的周身循环着。
(6)直到她衰老不堪,马上辞世的时候,她的意识里只有一滴水的存在。当她处于弥留之际,儿孙们惊慌失措地为她穿寿衣,用河水为她洗脸,她的头脑里也只有一滴水。那滴水湿润地滚动在她的脸颊为她敲响丧钟。她仿佛听到了叮当叮当的声音。后来她打了一个微弱的喷嚏,安详地合上眼帘。那滴水随之滑落在地,渗透到她的辛劳一世的泥土里。她不在了,而那滴水却在仍然活着。
(7)她在去世后又变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子,有一天凌晨,大雾消散后她来到一片草地。她在碧绿的青草叶脉上发现了一颗露珠,确切地说是一滴水。她还看见了一只黑亮的双眼在水滴里闪闪烁烁。__________
8、结合全文,剖析第(1)段加框句的表达用途。(3分)
9、结合(4)(5)段,从心理描写的角度赏析“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4分)
10、文章首尾()1(7)两段都写到这滴水珠是“她”觉得的最好看的的事物,从全文看,它美在哪?(4分)
11、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意义。(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2—14题。(8分)
________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这首词的词牌是( )(1分)
A.踏莎行 B.水调歌头 C.苏幕遮 D.八声甘州
13、对这首词的剖析理解,不适合的一项是( )(2分)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天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愈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此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时候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14、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非常有特征,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
格天阁①
(宋)罗大经
(1)秦桧少游太学,博记工文,善干鄙事,同舍号为“秦长脚”,每出游饮,必委之办集。既登第及中词科,靖康初,为御史中丞。
(2)金人陷京师,议立张邦昌。桧陈《议状》,粗略谓:“赵氏传绪百七十年,号令一统,绵地万里;子孙蕃衍,布在四海;德泽深长,百姓归心。只缘奸臣误国,遂至丧师失守,岂可以一城而决废立哉?若心欲舍赵氏而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而天下之宗子不可灭。望稽古揆今,复君之位,以安天下。”虏虽不从,心嘉其忠,与之俱归。
(3)桧天资狡险,始陈此议,特激于一朝之谅;既至虏廷,情态遂变,谄事挞辣②,倾心为之用。兀术用事,侵扰江淮,韩世忠邀之于黄天荡,几为我擒,一夕凿河,始得遁去。再寇西蜀,又为吴玠败之于和尚原,至自髡其须发而遁。知南兵日强,惧不可以当,乃阴与桧约,纵之南归,使主和议。
(4)桧至行都,绐言杀虏之监己者,奔舟得脱。见高宗,首进“南自南,北自北”之说。时上颇厌兵,入其言。会诸将稍恣肆,各以其姓为军号,曰“张家军”“韩家军”。桧乘间密奏,__________。上为之动,遂决意和戎,而桧专执国命矣。
(5)方虏之以七事邀我也,有“毋易首相”之说,正为桧设。洪忠宣自虏回,戏谓桧曰:“挞辣郎君致意!”桧大恨之。__________
(6)方其在相位也,建“一德格天之阁”,有朝士贺以启云 :“我闻在昔,惟伊尹格于皇天;民到于今,微管仲吾其左衽。”桧大喜,超擢之。又有选人投诗云:“多少儒生新及第,高烧银烛照蛾眉。格天阁上三更雨,犹诵《车攻》复古诗。”桧益喜,与改秩。盖其胸中有歉 ,故特喜此谀词以为掩覆之计,真猾夏之贼也。
(7)余观唐则天追贬隋臣杨素诏曰:“朕上嘉贤佐,下恶贼臣,尝欲从容于万机之暇 ,褒贬于千载以外;矧③年代未远,耳目尚存者?”夫杨素异代之奸臣,则天一女主,尚知恶而贬之,矧如桧者,密奉虏谋,胁君误国,罪大恶极,上通于天,其可赦乎?开禧用兵,虽尝追削,嘉定和戎,旋即牵复,是可叹也!
【注】①格天阁:秦桧任宰相后所造,是“一德格天之阁”的简称。格,感通;格天,封建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②挞辣:完颜昌,金大将,女真族。③矧:shěn,何况。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桧陈《议状》( ) (2)有朝士贺以启云(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2分)
(1)特激于一朝之谅( )
A.信用 B.原谅 C.谅解 D.信件
(2)望稽古揆今( )
A.追查 B.缉拿 C.滑稽 D.考察
17、第(4)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
B.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
C.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
D.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
18、把第(5)段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厥后金人徙汴,其臣张师颜者作《南迁录》载孙大鼎疏,备言遣桧间我以就和好,于是桧之奸贼不臣,其迹始彰彰矣。
19、文章以“格天阁”为题目,用意是什么?(2分)
20、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剖析秦桧这个人物形象。(4分)
【参考译文】
秦桧年轻时游学太学,记忆广博工于写作,擅长做些讨人欢喜的小事情,同学称呼他“秦长脚”,每次外出游玩宴饮,总委托他进行组织和办理采购等事。将来考中进士和考取词学兼茂科,在靖康初年,任御史中丞。
金人攻陷汴京,议立张邦昌为大楚国皇帝。秦桧上奏《议状》,大致说:“赵氏帝统延续了一百七十年,号令统一,土地延绵万里;子孙繁多,分布在全国各地;德化和恩惠深远久长,百姓都从心底拥护。只由于奸臣误国,才到了军队损失、城市失陷的境地,如何可以由于汴京一城的失陷而决定废赵立张呢?假如必须要抛弃赵氏而立张邦昌为帝,那样京城的老百姓可使服从,而天下的老百姓就不可使服从;汴京城内的赵氏子孙可以被消灭,而天下的赵氏子孙不可被消灭。期望能参考古事衡量如今的状况,恢复国君的帝位,以安定天下百姓。”敌人虽然没采纳,但心里嘉奖他的忠心,就带他一块北归。
秦桧天生狡诈阴险,当初上陈这个建议,只不过一时激愤的小忠小信;已经到了敌方朝廷,感情和态度就变了,向挞辣献媚,专心致志地为他用。兀术当权,侵扰长江、淮河一带,韩世忠在黄天荡截击, 兀术几乎被我朝擒获,在一晚上凿通河道,才得逃跑离去。他第三侵犯西蜀,又被吴玠在和尚原打败,竟至剃掉我们的须发改装才逃脱。他了解南方的军队一每天地强大,害怕不可以抵挡,就暗中同秦桧约定,放他回到南方来,使他力主和议。
秦桧跑到行都(越州),欺骗说杀了监视他的敌人,夺得船只才逃脱的。进见高宗,第一个提出“南方归南方,北方归北方”的倡导。当时皇帝对战争已经厌倦,采纳了他的建议。恰巧每个将领稍有专横行为,各人以我们的姓作为军队的旗号,怎么说“张家军”“韩家军”。秦桧借机秘密奏报,觉得各部队只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是横行霸道的开端,不可不以为忧。皇上被他所打动,就决计与敌人讲和,而秦桧就专擅国家的命了。
当敌人以七件事邀约我朝时,其中有“不能变换首相”的一条倡导,正是为秦桧所安排的。洪忠宣出使金国被扣多年回来,嘲弄秦桧道:“挞辣郎君向你问好!”秦桧非常是忌恨他。将来金人徙都汴京,其臣下张师颜所著《南迁录》中载有孙大鼎向金主上的奏本,原原本当地讲到派遣秦桧到我朝来作特务以完成和好之约, 在这个时候秦桧的奸佞不忠(暴露),他的劣迹才彰明昭著。
当他在相位上时,建造了“一德格天之阁”,有一位朝廷官员以信件贺他道:“我闻在昔,惟伊尹格于皇天;民到于今,微管仲吾其左衽。”秦桧大喜,越级提拔了他。又有一等待分配的人赠诗道:“多少儒生新及第,高烧银烛照蛾眉。格天阁上三更雨,犹诵《车攻》复古诗。”秦桧愈加欢喜,提升了他的品秩。原来他心中有愧,所以特别欢喜这类阿谀奉迎的话以作为遮盖的方法,真是乱国的奸贼呀!
我看唐朝武则天追贬隋臣杨素的诏书说道:“我对上嘉奖贤能的辅佐之臣,对下革除厌恶奸邪之臣,曾想在日理万机之余,对千年以外的历史人物有所褒扬贬斥;何况年代不远,今天还有耳闻目睹他的作为的人呢!”杨素是不同朝代的奸臣,武则天是一位女主,尚且了解厌恶而贬斥他,何况像秦桧如此的人,秘密地遵奉敌人的阴谋,胁迫国君而贻误国事,罪大恶极,直通到上天,难道可以赦免吗?开禧年间朝廷对金用兵,虽然过去追削了他的谥封,但嘉定年间实行和戎政策,不久就连带而恢复了谥封,这真是可叹呀!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南山集》①目录序
戴钧衡
(1)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②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伙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2)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③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__________,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3)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可以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不可以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4)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原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
(5)道光辛丑12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选自《戴南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21、可填入第(2)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
A.而 B.其 C.辄 D.则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 余乃共取编之
B.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 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C.遂以雄于天下 复于许君处见先生原稿十数首
D.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 以余所见三本,同异这样
23、对文中“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但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到了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哪个为他采集
B.只不过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哪个为他采集
C.只不过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不为他采集
D.看看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到了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哪个为他采集
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中,适当的地方是( )(3分)
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这样,除此之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A.第(1)段末尾 B.第(2)段末尾 C.第(3)段末尾 D.第(4)段末尾
25、作者觉得戴名世的文章有什么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3分)
译文:
唉!写文章的事,难道不难吗?司马迁出生在汉武帝的年代,凭着上天赐给他的才学,继承几代人的知识,通晓古今史书的奥秘,穷尽天下山水的奇迹。他(戴名世)的遭遇,极尽人世间不可忍受的境地,(他)失意抑郁,感到的愤慨悲伤,凭着他的(这类)积蓄,喷发出来成为文章,于是以此称雄于天下,流传于后世。从后世凭文章称为大伙的人来看,他们的造就虽然各有不同,但精要之处没哪个不是深得司马迁文章的大义和要旨的。
本朝写文章的著名的人间或有,天下一同推崇为正宗,没哪个像我的同乡方望溪(方苞)了。方先生一生所叹服的人,只有(戴名世)先生了。先生与方望溪是同乡,又从少年年代志趣意气相投,一直到老也不衰减。先生学问的深浅,文章的得失,知道得深刻且相信得忠实的人,没哪个比得上方望溪。方望溪推崇他,求学的人又有哪些可说的呢?只不过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哪个为他采集,而少数藏书人当中有他的书稿的人,又秘而不宣不敢拿出来。(这样),四面八方求学的人,只不过耳闻先生的名声,求他的书却不可以得到。文章的遭遇,幸运与不幸运本来像如此啊!
我读(戴名世)先生的文章,看到它的意境像太空的浮云,变化无痕;又像飘飞的仙人,没哪个可以窥视它的行踪。我私下里把他比作古人,觉得庄周的文章,李白的诗歌和他的文章差不多相似。但他文章气势逸致神韵的高远,就一直进入司马迁的境界而得到他的神韵了。我的学生尤云鹗过去说司马迁文章的飘逸之气,欧阳修在其后,只有(戴名世)先生得到了,这并不是虚妄之言啊!我又看先生文中的自叙,与方苞先生所写的序,了解先生历来常常以司马迁自比,他的心中藏有百卷诗书,像江水一样滔滔欲出。先前让他写出(那些文章),肯定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这类人的地方。难道仅这一点点文字就足以看到司马迁文章的神韵吗?可惜啊,先生有司马迁的才能,却没可以有司马迁的大志,仅这一点点,而还遭到困厄压抑让他不可以够彰显于世,确实可悲啊!
(戴名世)先生文集的名字不一,年青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都不可以第三见到,目前所仅存的,只有我的学生尤云鹗刻印的版本,叫做《南山集》的就是。同乡人姓吴的藏有手写的本子,比尤云鹗刻印的本子文字多了将近一半,我借过来抄下它们。又在许君处看到(戴名世)先生的原稿十来首。又由于尤云鹗、姓吴的乡人的本子没按肯定的次序编排组织,也没说明编书的原则的例言,我就一块拿过来撰写。凭我所看到的这三本,差异就有如此大,这以外那些没能看到的,那些零散的又了解有多少呢?
道光辛丑年12月,同族后学戴钧衡谨记。
三 写作(70分)
26、作文(70分)
有人说:“我没法理解那些只重视实用主义的人。既然大家所想所做的所有都需要指向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我担忧以后大家将不再会为了学习而学习。大家好像愈加倾向于教育大家怎么样赚取更好的存活而不是怎么样更好的生活。”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与考虑?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