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总分:100分
一 单选题
1. 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A. 温度 B. 水 C. 土壤 D. 光
2. 下列是生态系统的是
A. 河流中的水 B. 一个湖泊
C. 河岸上吃草的羔羊 D. 河流中的动物
3. 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个现象说明
A. 生物适应环境 B. 生物影响环境
C. 生物彼此之间相互影响 D. 生物改变环境
4.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靠、相互影响。下列哪一项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A. 人间4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朵朵葵花向太阳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5. 下列是生物的是
A. 恐龙化石 B. 不断长高的钟乳石
C. 馒头发霉长出的毛 D. 流动的水
6. 洞庭湖水域受了前所未有些持续干旱,导致芦苇荡变成草原,鱼、虾、蟹的生活遭到紧急威胁。这种现象说明
A.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B. 生物能适应环境
C. 环境能影响生物的存活 D. 生物能影响环境
7. 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一只鼠妇如图所示。他和同学们对潮虫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一块去探寻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表。依据他们的记录,可知适合潮虫存活的环境条件是
地址 | 鼠妇只数 |
水泥路上 | 0 |
水槽边的石头下 | 24 |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 18 |
干草地中 | 2 |
A. 阳光充足 B. 阴暗潮湿 C. 空气新鲜 D. 高温干燥
8. 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健全,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地方 | 黄粉虫 | 光照 | 温度 | 湿度 |
纸盒左半侧 | 20只 | 明亮 | 15℃ | 适合 |
纸盒右半侧 | 20只 | 阴暗 | 30℃ | 适合 |
左右两侧黄粉虫的数目可以不同
左右两侧都应维持30℃
左右两侧都应维持在阴暗环境中
左右两侧可以湿度不同
9. 一个湖泊被DDT污染,在湖泊中有一条食物链:藻类→水蚤→鱼→鱼鹰。由此,可推定体内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分别是
A. 水蚤、鱼 B. 藻类、水蚤 C. 藻类、鱼鹰 D. 鱼鹰、藻类
10. 下列生物中是生物的是
A. 钟乳石 B. 珊瑚 C. 小草 D. 机器人
11. 如图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水稻→昆虫→鸭
B. 图中水稻和杂草之间存在角逐关系
C.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
D. 图中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用途分解鸭的粪便,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
12. 野马遇见狼群袭击时,公野马一直掩护母野马和小野马先逃走,公野马与母野马和小野马的关系是
A. 种内互助 B. 种内斗争 C. 种间互助 D. 种间斗争
13.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管理不善的庄稼地里杂草丛生,会干扰庄稼的产量。这主如果由于
A. 杂草与庄稼互利共生的结果
B. 杂草寄生在庄稼上影响庄稼的成长
C. 杂草使庄稼的品质遭到影响
D. 杂草和庄稼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
14. 在食物链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是 (3 分)
A. 动物 B. 植物 C. 微生物 D. 动物和植物
15. 语文课上学到的成语中,不少与生物学有关系.下列成语中,说明了生物可以影响环境的道理的是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16. 某地春天低温潮湿、夏天高温干旱,该区域成长着一种春、夏天叶型不一样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下表。试判断
项目 | 甲型叶 | 乙型叶 |
表面积(mm2) | 292 | 144 |
体积(mm3) | 64 | 63 |
表皮厚度(um) | 14 | 24 |
A. 甲型叶成长在春天,利于光合用途
B. 乙型叶成长在春天,利于光合用途
C. 甲型叶成长在夏天,减少蒸腾用途
D. 乙型叶成长在夏天,增强蒸腾用途
17. 科学探究式探索生命的要紧办法,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B. 科学探究中要擅长与人合作交流
C. 在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常识发生矛盾时,要修改实验数据
D. 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18. 假设在肯定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a,全部买家所借助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借助的能量总值为c.下列能正确反映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A. a=b=c B. a>b=c C. a>b+c D. a
19.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随着着物质循环,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表示动物体内能量流向植物
B. ③表示植物的光合用途
C. ④表示动物的呼吸用途
D. 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用途
20. “一山难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的看法可以理解为
A. 老虎所需要生活的空间大,个体大
B. 老虎性情孤独,不喜欢群居
C. 身强力壮的老虎以身体弱小的老虎为食
D. 老虎从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少,个体数目少
二 解答卷(简答卷)
21.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鹰的数目关系.
请据图剖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途径之一为:草→______________→鹰.
(2)草是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者.
(3)鼠的数目增加,一段时间后鹰的数目_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降低”);伴随鹰的数目增加,鼠的数目降低,从而防止了鼠害对草原的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备肯定限度的___________能力.拥有这种能力是什么原因之一是鹰和鼠之间因存在_______(填“捕食”或“角逐”)关系而相互制约.
22. 察看如图,剖析材料,回答问题.
劳动人民非常早掌握了用桑叶喂蚕.用蚕沙(蚕粪)一养鱼.用塘泥肥桑的办法,创造了“桑基鱼塘”农业结构.随技术进步,大家将蚕沙.人畜粪便.秸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做燃料,然后用沼气渣喂鱼,形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如图).
(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后来源是___________.
(3)在借助蚕沙.人畜粪便.桔秆.杂草.树叶等产生沼气的过程中,发挥用途的生物主如果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稳定性较差,缘由是__________.
23. 阅读下面的资料,剖析回答问题: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随后引发了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大量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液体被排放到海水中,对附近海域的海洋生物导致紧急威胁,海水内浮游植物、小鱼、小虾,以至大型的鲸鱼自下而上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据中新闻3月29日报道,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已扩散至全球,亚洲多国和美国都测试到极微量的放射性物质.
(1)假如排放物中含有某种不容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资料中提到的几种生物,最后体内含量最多的是____.
(2)小鱼和鲸鱼的体内都有__________,因此同是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门.
(3)鲸鱼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是由于鲸鱼用_________呼吸,生殖方法为_______________.
(4)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放射性物质被排放到海水中,会直接对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导致破坏.“放射性物质已扩散到全球”,生活态系统的角度剖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这里提到了什么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3个)
(2)它们的存活需要什么非生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3个)
(3)这里既能够生活在陆地,又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是_____,它在生态系统中饰演__________的角色.
答案
一 单选题
1. 答案:D
由于研究的是光对鼠妇的生活的影响,所以光是实验变量。
2. 答案:B
考试试题剖析:生态系统就是指在肯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其中生物包含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买家,细菌、真菌是分解者,环境是指生物存活的非生物条件,所以此题答案为B。
考试知识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定义。
点评:此题为入门知识题,解答此题的重点是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
3. 答案:A
考试试题剖析:生物需要适应环境才能存活,如沙漠上的植物需要抗旱才能存活,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困难被敌害发现,有益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考试知识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4. 答案:C
考试试题剖析: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选项A主如果温度、选项B主如果光照、选项D主如果生物对生物的影响,选项C主如果蚂蚁对堤坝的害处,说明生物影响环境,故选项C符合题意。
考试知识点:本题考查的要点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 答案:C
分析过程:馒头发霉长出的毛,是霉菌,具备生物的基本特点,所以是生物。
6. 答案:C
分析过程:
考试试题剖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原因叫环境原因,分为非生物原因和生物原因,非生物原因包含: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原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含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今年春天以来,洞庭湖水域遭受了前所未有些持续干旱,导致芦苇荡变成草原,鱼虾蟹的存活遭到紧急威胁,表明环境中的水对生物芦苇的影响。
考试知识点:本题考查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此类题目的重点是理解环境的意思,并且熟记非生物原因有什么。
7. 答案:B
分析过程:
考试试题剖析:通过表格可以剖析:在水槽边的石头下和种花的湿花盆下鼠妇的数目最多,而水泥路上、干草地中鼠妇的数目极少,比较这两种环境的差别,可以发现主要不同条件是:光照和水分,而鼠妇大多集中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而光亮、干燥的环境中鼠妇的数目极少,可推知:鼠妇的适合存活的环境条件是:阴暗潮湿。
考试知识点:本题考查的是探究鼠妇存活环境的条件。
8. 答案:C
分析过程:探究“温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那样实验的变量是温度,除去温度不同,其余条件都需要要相同。
9. 答案:D
分析过程:
考试试题剖析: 生物富集用途,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很难分解的化合物在食物链中的积累,会伴随食物链的级别越高,其浓度越大。因为生物富集现象,一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积累,其浓度随买家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有害物质的浓度一直在最高级别的买家体内积累最多。在此藻类→水蚤→鱼→鱼鹰食物链内,鱼鹰是最高级买家,故含有害物质最多的是鱼鹰。
考试知识点: 生物富集用途
10. 答案:C
11. 答案:A
分析过程:图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为:水稻→昆虫→鸭,水稻→鸭,杂草→鸭,A错误;图中水稻和杂草之间存在着角逐,B正确;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和杂草,水稻和杂草通过光合用途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并通过食物链流动到其他生物体内,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源于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C正确;分解者一般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它们可以通过呼吸用途,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粪便,D正确.故选A.
12. 答案:A
考试试题剖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含: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角逐;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角逐几种方法.合作行为:具备社群行为的动物内部分工明确,总是需要彼此配合、密符合作才能保持群体的正常存活。野马遇见狼群袭击时,公野马一直掩护母野马和小野马先逃走,体现了同种动物之间的种内
考试知识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互助关系。
点评:对于此类题目,学生应明确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动物群体内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
13. 答案:D
分析过程:
考试试题剖析:生物原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含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容易见到有:捕食关系、角逐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庄稼地里杂草丛生,庄稼和杂草之间,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存活的空间是角逐关系,杂草使庄稼得到的阳光、水分、无机盐和存活的空间降低,因此会干扰庄稼的产量。
考试知识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较易,解答此类题目的重点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4. 答案:D
分析过程: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因为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书写办法是以生产者(植物)作为起点,以没被吃的动物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可见食物链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是D、动物和植物
15. 答案:B
分析过程:此题考查的要点是生物影响环境.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影响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解:生物需要适应环境才能存活,如沙漠上的植物需要抗旱才能存活.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用途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捕食关系,是生物对生物的影响.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白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该选项符合题意;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子代和亲代具备相同的性状,是遗传现象.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是复杂反射.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 答案:A
考试试题剖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原因叫环境原因,分为非生物原因和生物原因,非生物原因包含: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原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甲型叶表面积大,可以同意更多的阳光,适应生活在光照较弱春天,同时表面积大表皮厚度小,保水能力弱,蒸腾用途强,合适成长在低温潮湿的夏天.乙型叶表面积较小,同意光照较少,合适成长在光照强烈的夏天,表面积小表皮厚度大,保水能力强,蒸腾用途弱,合适成长在高温干旱的夏天。
考试知识点:非生物原因对生物的影响。
点评:此题有肯定的困难程度,解答时可以从环境特征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17. 答案:C
考试试题剖析:此题考查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评价探究策略的能力.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拟定计划、推行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依据自己已有些常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策略,包含选择材料、设计办法步骤等.根据探究策略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剖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不是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非所有些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因为探究的办法不够健全,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深思.深思策略是不是完整,是不是符合探究需要,办法步骤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不是做到只有一个变量.综上所述,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要擅长与人合作交流,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样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会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样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因此,选项C的叙述是不对的.
考试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点评:探究实验的考查方法多样,对探究策略的设计、评价、修改、健全是命题的要紧方面。
18. 答案:C
分析过程: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流动,并且在流动的过程中,有能量的损耗,所以a>b+c。
19. 答案:A
20. 答案:D
分析过程: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降低,每个营养级大约降低2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80%.虎食量大,以大中型食草动物为食(主如果鹿类),也会捕食其他的食肉动物,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如食物链:草→鹿→虎.因此,虎是营养级别非常高的生物,可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目也就少.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保持存活,才有了“一山不容二虎”的现象.故选D。
二 解答卷(简答卷)
21. 答案:(1)鼠;
(2)生产;
(3)增加;自动调节;捕食
分析过程:(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第一营养级开始,逐级沿食物链向后传递.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途径之一为:草→鼠→鹰.(2)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用途,为植物自己、买家、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3)鹰以鼠为食,鹰和鼠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鼠的数目增加,鹰会由于食物充足而很多繁殖,一段时间后鹰的数目增加;伴随鹰的数目增加,鼠的数目降低,从而防止了鼠害对草原的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备肯定限度的自动调节能力.故答案为:(1)鼠;(2)生产;(3)增加;自动调节;捕食。
22. 答案:(1)桑树;
(2)太阳光
(3)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4)生物类型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分析过程:(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买家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买家→次级买家…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含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含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买家(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可以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生态系统具备肯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肯定限度,假如外面干扰超越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1)该生态系统中的桑树能进行光合用途制造有机物,为买家、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桑树.
(2)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用途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借助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后来源是太阳光.
(3)腐生微生物可以把动物的尸体、过世的植物还有其他的一些物质分解成水与二氧化碳还有氮气,重新回归自然参与物质循环,假如没腐生微生物,物质就不可以循环.所以,“在借助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用途的生物主如果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4)生物类型越多.食物链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而该生态系统生物类型较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稳定性较差”,缘由是生物类型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故答案为:(1)桑树;
(2)太阳光
(3)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4)生物类型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23. 答案:(1)鲸鱼
(2)脊柱
(3)肺;胎生哺乳
(4)海洋;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或各种生态系统都是相互关联的)
分析过程:(1)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伴随买家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题目中存在“浮游植物→小虾→小鱼→鲸鱼”食物链中,藻类植物的级别最低,有害物质含量最少,鲸鱼的级别最高,含量最多.(2)小鱼和鲸鱼的体内都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是脊椎动物,因此同是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门.(3)鲸鱼是哺乳动物,由于鲸鱼用肺呼吸,胎生哺乳,符合哺乳动物的特点.(4)放射性物质被排放到海水中,直接对海洋生态系统导致破坏,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所以放射性物质会扩散到全球.
24. 答案:(1)鹊、蝉、稻、蛙等;
(2)阳光、空气、水分;
(3)蛙;买家.
分析过程:(1)词中的植物有树、稻,动物有鹊、蝉、蛙.植物具备细胞壁,因而树和稻有细胞壁.(2)生物生活在肯定的环境中,由于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的:阳光、空气、水、适合的温度、营养物质和肯定的存活空间.(3)蛙是两栖动物,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蛙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它在生态系统中饰演买家的角色.故答案为:(1)鹊、蝉、稻、蛙等;(2)阳光、空气、水分;(3)蛙;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