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名姓吴的留美学生称,留学8年、花费400万元,回国后没能找到一份薪资认可的工作,这笔投资可能一辈子都很难回本。
长远来看,留学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为了更好地进步,不是简单投资,也不可以携带镀金心态。用薪酬报酬来衡量留学的意义未免狭隘,用身价高低来标注留学价值也有的浅薄。本期微议录,大家摘编了几位读者来稿,一块探讨留学路上的教育意义。
——编 者
克服社交恐惧多融入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每年都应邀给申请留学的学生写推荐信。但我发现,很多人对留学教育有过于美好的幻想,甚至以为留学就会有好回报,事实并不是这样。
“回报”有两面性,一是经济回报未必正有关,二是视线回报总是非常明显。不过,要获得这种丰富阅历、学习一流的益处,有个要紧首要条件,即留学者要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初到海外,不少留学生局限在小圈子内,对自己需要不高、不严,既不主动参与当地业界实践,也不和老师同学打成一片,总是非常难学到东西。留学要三思,少一些镀金之类的虚荣想法,更要克服社交恐惧症,如此才能学有所值。
——@王卫明News
要机会而非机会主义
曾接触过三名留学生,令我感慨。一名留学印度,家境殷实,出国就是镀金,回国后即成“海带”;两名留学新加坡,自主考入并获得政府奖学金,毕业后进入大型外企,拿着高薪。留学的态度和出发点不同,期望和结果也不同。
与以前相比,留学愈加热,也愈加容易。不过,留学只是一个机会,一个同意异国教育、开阔视线的学习机会,当然也是一个付出时间和资金的过程。需知道,留学本身不带有光环效应,真的的光环是通过留学,让自己增长本领、积累见识、提升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即使是可以同意多元的教育,但不应该成为“机会主义”。
——@贤风
过程比结果更要紧
我是一名留学生,正在东京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在东京这几年,我最大的感悟就是留学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读博期间,我天天基本都是在研究室中度过的,除去看书、写论文外,还会为国内媒体写作一些有关日本的文章。读博之前,我的文字表达、逻辑思维能力很普通,恰恰是通过博士课程的练习,使得写作表达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因此,我非常感谢留学生活,假如没如此的历程,恐怕非常难有进步、有成长。其实,留学不止是为了出去看看或拿到学位,结果非常重要,但过程更要紧,重点是学到了什么、怎么样学好、如何提高,这才是留学的价值所在。
——@陈洋
走出去别成“游一遭”
前些年,一对朋友夫妇把儿子送去留学,回国后几经周折,找到一份月薪4000多元的工作。朋友向我大倒苦水,“花了大家200多万哩,40多年才挣得回本,早知今日,还不如让他早点就业!”
留学可以发展视线和眼界,薪酬虽然未必能高人一截,却由于丰富的阅历、不一样的学识而蕴藏着巨大价值。不过,作为留学生,最重要的还是能力培养,这是首要条件。能否学到手、积累好,有没进步规划,都需要仔细考量、从长计议。机会向来喜爱有筹备的人,即使是留学,也要了解自己回国后干什么、怎么样发挥优势、怎么样准确定位,不然“走出去”也只是“游一遭”。(转自光明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