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话放在家庭教育上同样适用。通过采访全国68个高考考试状元,大家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方法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父母可以学习借鉴!
一 他们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考虑
安徽状元说“享受学习才是最高境界”。理科状元们总是都热衷逻辑与推理;文科状元们都爱阅读,善表达,和不一样的人聊天也能成为他们的喜好之一。
这种擅长考虑、渴望常识的习惯则来自于爸爸妈妈在幼时的启发。如安徽状元孙萌的母亲说“若是一个场景,大家就尽量带孩子去体验,让孩子‘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
二 学霸也不能离开爱的滋养
学霸们的背后并没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状元们都如此形容我们的爸爸妈妈——“宽松、信赖、像朋友一样”。
有段话非常不错地解释了爱与成绩的关系——“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少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
三“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爱学习,也爱生活
日常,烦了就画画,累了就听歌,重压大就去跑步……在谈到怎么样面对重压时,所有些状元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我们的小喜好。寒窗十年,只有劳逸结合,学习才会成为发自内心的享受。
四 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们极少提起爸爸妈妈对自己口头上的教诲,说得更多的却是父母行动上的感染。安徽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不想上学,不想看书,父母注意到了,也不怎么说,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五 掌握放下
几乎所有些状元父母们都提到了“我们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一名清华学霸在采访中说,是父母的尊重与放下让我掌握了遇到事情不逃,主动考虑。
六 因地制宜
在采访中我也看到了一些被批判的教育方法,但却由于用对了人,并没遭来孩子的反感。广东状元张恒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好强又自信的孩子,有时难免还会有点自满。
“每当我获得一点成绩的时候,父亲虽然偶尔给予一定和鼓励,但更多的还是‘泼冷水’,准时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戏称为‘批评式教育’,我感觉非常合适我。”
七 阅读经典,培养语感,扩宽思维
小时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读大伙经典,这是很多状元在采访中提到的阅读的道路。北京语文高考考试获得148分的孙婧妍在文中说道:念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阅读的培育也绝对不能离开爸爸妈妈的引导,婧妍说爸爸妈妈从小就爱给她读故事。
八 题不在多,在于总结
96%的状元并不赞成“题海战术”,但99%的状元都会有一本自己收拾的错题集。勤奋并非获得高分的金钥匙,北京状元梁思齐说平时自己用来放松的时间不少,但学习起来效率就非常高,学习的时候若自己都有肯定的计划和安排,就不会漫无目的地什么都做。
做题不在量在质,其实题型就那样多,把盲点都找出来就无敌了。
九 作息规律,热爱运动
采访中98%的状元都表示自己从不熬夜,甚至备考时也是十一点就睡,保证充分睡眠,作息规律,平常也常常运动。
十 比成绩要紧的东西还有不少
比起分数,爸爸妈妈们更在乎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而除去学习以外,大多数父母都表示自己还有更为重视的东西。
安徽状元丁雅琦的母亲说:“只须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无论如何选择,我都绝对支持!”——这句话几乎代表了采访中大多数状元父母们的心声。比起分数,这类父母更重视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乐、幸福感......
看了这么多一同点,相信父母已经有了一些深思和庆幸,其实无论孩子是不是为高考考试状元,大家父母的目的一直都是让孩子拥有幸福感,而正确的家庭教育办法正可以帮到大家达成这个目的!
来源:长江日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