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日本人为什么频获诺贝尔奖?原来有这么多教育秘密!

   日期:2024-12-11     来源:www.qiwei244.com    浏览:490    
文章简介:本文来源:公众号“茄葩” 。十月3日,2016年诺贝尔奖开奖第一天,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折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见上图)。

本文来源:公众号“茄葩” 。

十月3日,2016年诺贝尔奖开奖第一天,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折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见上图)。

进入21世纪,日本科学家获奖人数迅速增长。本世纪以来的获奖者包含物理奖8位、化学奖6位、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共计17位,平均下来差不多一年一位。从1949年汤川秀树成为第一日本获奖者以来,则共计有25位日本科学家获奖(含两位美籍日裔科学家)。可见,日本人在诺贝尔奖的发力集中在本世纪,集中在物理和化学奖项。

2001年,日本颁布了第二个科技基本计划。该计划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根据现在的状况推算,日本这项诺奖计划大概成为现实。

知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之前表示,日本的生物医学研究在1980年代就达到了相当水平,这次日本科学家的突破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现在在前进,但尚未达到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程度,生物医学总体而言落后日本二十年以上。

日本人为什么能频频获得诺贝尔奖?除去科学家擅长自我检讨和勤奋工作以外,日本的科研环境、评价机制与经费保障等原因都功不可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大多有着相对美好的童年,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喜欢阅读、擅长阅读,而且爸爸妈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饰演了要紧的启蒙和引导角色。

在同意学校教育过程中,这类获奖者无一例外地打下了坚实的常识基础,维持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有出色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得到了宽松而自由的学术政策的支持,并受益于科学适当的学术评价机制。

1

接触大自然萌生好奇心是科研的“原点”

“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刚开始的、纯真无邪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尤为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从小体弱多病的大隅良典很喜欢自然,采集昆虫是一大喜好,他还是小学科学教程的编撰者。在他看来,让孩子子们爱上自然、爱上科学,对世界抱有宝贵的好奇心,是所有的起点。“(小时候)沉迷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夏季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杨梅、野草莓,可以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比较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这类当时都没想过,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如此的体验,就是所有的原点吧。”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说到自己为什么走上科学的道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不过想弄了解水母为何会发光。”应该说,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维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直接缘由。

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有此感悟: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刚开始的、纯真无邪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尤为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勉励和呵护。

从多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大家也能看到他们亲近自然、察看自然的历程。对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讲,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

虽然日本是岛国,地理条件有很多不利原因,但日本人总是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亲近感、自豪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比较敏锐,这不只反映到平时民俗之中,也反映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小说。日本的学校教育也非常看重让儿童亲近自然,不少婴幼儿园和中小掌握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点。

2

阅读引领生活成长方向

从几位获奖者的言谈和著述中,明显可以感觉到阅读对于他们成长的要紧意义,其中几位更是由于阅读而坚定了生活方向。小柴昌俊在《我不是好学生》一书中坦陈,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他一本书——爱因斯坦著的《物理学是如何产生的》,使他对物理产生很大兴趣,并最后走上物理研究的道路。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年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生活起到了极为要紧有哪些用途。”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从小就有抄书的习惯,他在书中坦陈:“为了念书写下不少笔记,并且持续这种念书方法,收获了今天在此处的我。”

3

家庭教育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假如说阅读是诺贝尔获奖者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原因,那样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表示,他之所以立志研究化学,就是爸爸的影响。12岁时,爸爸带他参加了一家企业的新品展示会,新发布的一种从水、空气和煤中提炼的黄色棉纶丝让他感觉“化学实在是太神奇了”,从那将来他的生活已经不能离开化学。

福井谦一受爸爸影响培养了刻苦念书、勤于考虑的习惯,他在书中写道:“至于学习,爸爸妈妈倒是采取了不干预的态度,一次也没说过‘要好好读书’之类的话。但,我家却常常笼罩着令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学习的严肃氛围。”

与中国一样,日本历来看重家庭教育,但值得警惕的是,目前不少中国家庭的教育观念在退化,过于侧重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或包办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小事宜,孩子也常理所当然地觉得爸爸妈妈的财产以后悉数归自己所有。日本虽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问题,但社会风气和传统价值观还是促进家庭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从小灌输不依赖爸爸妈妈的理念。日本学生考上大学后,学费由爸爸妈妈负责,但学费以外的生活费要靠自己打工赚取,不然会遭到同学和社会耻笑。小柴昌俊考上东京大学后,第一学期物理全班级倒数第一,就是过度做家教的结果。

4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自由空间较大

“日本理论界倾向于强调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自由,事实上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拓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探究的空间也较大。”

日本教育与一些东方国家的教育一样,有灌输式、重应试等弊病,这是不容不承认的,但过去大家对这类问题的怎么看也不够客观,强调得有的过分,事实上,日本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遭到新教育运动、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民间也拓展了很多的教育实验,这类都很大地促进了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战后日本也在持续的探索过程中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与经验。比如,日本的婴幼儿园、小学并不片面强调常识传授,而是特别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基础教育相比,日本的中学有应试的倾向,曾一度比较紧急,但高中却实行学分制,学生有比较大的选课自由。

日本理论界倾向于强调基础教育教师的教学自由,事实上教师在大纲的基础上拓展因地制宜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探究的空间也比较大。另外,日本的基础教育十分看重拓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少学校动员近乎全校的教师都参加到课外会所活动的指导之中,甚至有的学生活动(如全国高中棒球赛、全国学生与儿童创造展等)成为全体国民关心的盛事,这与大家全民高度紧张地关注高考考试,形成了鲜明对比。 日本也设立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如青少年之家等),旨在扩大青少年的视线。企业也沉迷举办各种科技方面比赛等活动,激起儿童的创造热情。而这所有规范或手段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广泛的兴趣喜好,为将来的事业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研究需要感性和直觉,而培养这种感性和直觉的最好时期正是玩得满身是泥的少年年代。

5

大学科研评价少受急于求成模式影响

“急于求成的科研评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短视的表现,将削弱对基础教育的研究,而且也不利于年轻人学者搞科研和获得大项目。”

专家剖析,日本的研究型大学一直是把目光投向世界前沿,并把它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日本高校教授在从事科研过程中,自由度也相当高。在日本,高校老师不会由于在一段时间内没出科研成就而担忧遭到冷落或失去饭碗,在研究过程中,也极少受政府和社会的诸如考核、评价等干扰,可以长期潜心从事研究。日本人获诺贝尔奖就是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

日本的科技基础计划,并非由政府直接参与管理、评审,而是由专业机构进行。而且,获得计划资助的学者,不像国内入选计划的学者,立刻就有了某种身份标签,在学术活动中享有高人一等的特权,他们需要认真拓展研究,研究成就不是由行政部门评定,而是由学术同行评价。

6

视线开阔重视国际交流功不可没

“日本产生了这样海量的诺贝尔获奖者,与日本科学家视线开阔,重视国际交流不无关系。”日本千叶大学经济学博士李仲生教授在同意媒体采访时举例,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他的科学收获都是在美国的实验室中获得的;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和2001年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都曾在美国大学进修,均知道各自范围最新的研究动向。

第二,先进的实验条件为日本科学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尤其是对像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很强调实验的学科来讲,先进的实验条件看上去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2001年野依良治获奖后,日本政府拨专款7000万USD为他打造实验设施一流的研究中心。日本正是凭着其精湛的加工工艺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为科学家进行革新研究提供了世界先进的工作条件。

《日本经济新闻》在报道中也指出,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可以获得巨大收获,长期支持其研究的奈良先端科技研究生院大学和日本科技振兴机构功不可没。这意味着日本仍然保留着允许“可能性”萌芽存在的土壤。

7

科研环境独立自由不受干扰是主要原因

除去科研环境的保障,日本科学家一直如一的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是他们能在不少范围飞速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甚至维持世界领先地位的一个要紧原因。日本研究职员自由独立研究也是研究范围不断出成就的重点。

专家指出,日本的大学教授和研究所职员申报课题的途径和形式,事实上是课题注册制,不必层层审批,肯定份额的经费就非常快拨下来,保障其数年的研究。数年如1日,可以自始至终、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不必特别公关和费心的经费申请途径,不受外面的干扰,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好的科研环境为独立自由拓展科学研究提供了规范性保障。

换句话说,独立自由和不受干扰是日本科学家频频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以科研带动教学,而不是教学型学校,这是日本频出优质科研成就的主要原因。日本除去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外,名古屋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等大学也产生了诺贝尔获奖者。

教育专家熊丙奇曾指出,国内的学术环境最缺的不是经费,而是批评与质疑,没“问题导向”意识。只有直面国内学术面对的真问题,给学者更多的自由空间,打造学者平等角逐的学术环境,国内的一流成就才会呈井喷之势。

除此之外,日本科学家的职业威望高、薪资待遇丰厚也为他们全心致力于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依据日本权威的“日本社会阶层与社会移动”的1995年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本187种职业中,大学教师的职业威望的得分为83.5,仅次于法官、律师的87.3分,位居第二位,远远高于大企业高级管理的73.3分、高级公务员的70.5 分与演员的58.2分等等。

在经济收入方面,日本厚生劳动省“薪资结构基本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的平均薪资约为1122万日元(约合90万元人民币),大大超越了国家公务员的663万日元。

8

基础研究在大学科研中“最受喜爱”

“上世纪80年代,欧美常常指责日本在基础研究方面搭便车 ,因此日本提出了培育世界水平研究职员的政策,并在一定量上获得了成功。”《日本经济新闻》指出,“但,仅靠这类没办法摆脱亚洲各国的紧紧追赶。日本有必要培育很多研究人才。”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科技政策研究所的论文数据显示,在日本排在最棒大学之后的第二梯队大学的数目很有限,两极分化的趋势很明显。而在强于基础研究的欧美各国,这一水平的大学则异常活跃,总体来讲,角逐环境很激烈。

“通常来讲,科技要转变为生产力需要经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开发研究的漫长过程,像美国、前苏联和欧洲的发达国家,都是从这种模式走向科技强国的。”有关专家表示,“但,日本曾是相对科技后发国家,为了尽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它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从开发研究着手,再向应用研究溯源,最后再深入到基础研究层面的方案,并获得了显著效果。”

日本明治维新将来,高等教育主要照搬德国模式,看重科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益民曾向媒体介绍,日本政府和企业很看重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其科研经费占GDP的比率为3.67%(2007年),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学的研究经费虽然在整个科研经费中只占18.3%(2006年),但,大学的研究经费的结构与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完全相反,基础研究经费占主要部分(约占55%),而基础研究正是无限接近诺贝尔奖的温床。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