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2021年上海中学上学期初三语文月考考试试题

   日期:2025-05-21     来源:www.gddmjj.com    浏览:540    
文章简介:九 年 级 语 文 试 题 (本试题共34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请将试题及答案写在答卷卡上,注意对准题号。交卷时只交答卷卡。

九 年 级 语 文 试 题

(本试题共34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请将试题及答案写在答卷卡上,注意对准题号。交卷时只交答卷卡。

 

 

1.请在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内,依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①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miǎn        —— 选自《你是人间的4月天》

②须晴日,看红装素guǒ ,分外妖娆。      ——选自《沁园春 雪》

2.请在下边成语中的括号里分别填充一个适合的字,并讲解这个字的意思。

别出心(    )__________   风雪(    )途__________      

3.结合语境,讲解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今天是端午小长假首日,旅游第三呈现出热门场面。全国铁路迎来出行最高峰,短途客流激增甚至达到井喷状况。

②咬文嚼字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办法,是文学鉴赏的一种渠道;是品味文化,是咀嚼思想;是一种文化传统。咬文嚼字的精神,就是一种自觉维护民族文化根基的精神。它代表着相当一部分人对民族语言的感情和责任。

4. 谦辞,是大家平时交际和信件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 。如“拙”字一族,用于对其他人称我们的东西。谦称我们的文章是__________;谦称我们的文字叫拙笔;谦称我们的见解谓__________。(2分)

5.书法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其中的草书具备龙飞凤舞、气韵流动的特征。请写出下列书法作品中的四字成语__________。(2分)

 

 

 

  

                               

 

1、仰慕寒松品格(21分)

【甲】                      寒松赋

            ◆李绅

    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考虑,匠人未识。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__________。穹石盘薄②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凝,凉风至;林野惨栗③,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⑤高劲,亭亭⑥孤绝。其为质⑦也不容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⑧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拔,物莫与隆,阴阳⑨不可以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⑩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⑾曰:负⑿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⒀可用而不需要,固斯焉而取斯⒁。

 

【注】①芊眠:茂密状;②盘薄:牢牢地;③栗:颤抖;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落落:孤零;⑥亭亭:孤高;⑦质:本质;⑧叶:相合;⑨阴阳:日月;⑩擢:耸起长高;⑾乱:辞赋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一段;⑿负:具备;⒀谅:确实;⒁固斯焉而取斯:意思是有人鄙视它,却也有人取法它。

 

【乙】                       咏寒松诗

◆范云

 修条拂层汉①,密叶障天浔②。

凌风知劲节, 负雪见贞心。

【注】①汉:银河的意思    ②浔:河,这里也是指银河

 

6.请讲解【甲】文中加点的字。(4分)

(1)流俗不考虑            (2)亭亭孤绝  

(3)秋落之梧桐          (4)莫记何年

7.请用三个“/”给下面句子断句。(2分)

其为质也不容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

8.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9.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请在【甲】文中找出与此句意思相近的句子。(2分)

10.【甲】文结尾一句“固斯焉而取斯”的意思是说,对于松树有人鄙视它也有人取法它。文中有一个句子写出了“有人鄙视它”是什么原因,请将这个句子写出来。(2分)

 

11.《寒松赋》中的“赋”表示一种文体,它是一种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方法,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有韵文体。请仔细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主要赞颂了松的什么品格?(3分)

 

12.写出【乙】诗中赞美松树不屈气节和高尚品格的语句。

 

13.【乙】诗中的诗句“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松树的枝叶茂盛,【甲】文中也有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请写出来。(2分)

 

14.【积累链接】《寒松赋》中“冒霜雪兮空自奇”,让大家联想到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所描绘的极致美感雪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关注民俗文化(14分)

端午与屈原

 ◆仲伟玉

①进入阴历5月,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阳。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很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5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赛龙舟,给孩子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等。除去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到今天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赛龙舟,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龙舟就是龙形舟楫。古时候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龙形状,叫龙船或龙舟。荆州5月端午竞渡的龙船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临时扎上龙头、龙尾,也有特制的专用龙船。《荆楚岁时记》载:“5月5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曰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下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观之。”宋庄季裕的《鸡肋篇》记载了江陵赛龙船的盛况:“__________,泛舟竞渡,逐村之人,各为一舟。”明代袁中道《午日沙市龙舟》云:“旭日垂杨柳,倾城出岸边。黄头郎似马,青黛女如仙。龙甲铺江丽,神装照水鲜。万人齐著眼,看取一舟先。”

③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由来,是中国古时候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深入人心,故大家“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__________,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范围,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块。到了现在,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日常一个十分风靡的隆重节日。

15. 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介绍了与“端午节”有关的什么常识?(3分)

 

16. 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湖北以5月望日为大端阳”一句中的“望”指的是阴历每月的哪一天?(1分)

 

17.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到了什么用途?(1分)

 

18.在文段②的方框内填上一组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汇。(1分)

 

19.结合文段②的内容,讲解什么是“龙舟”。(1分)

 

20.文段③为了说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运用了哪些种类说明办法?(3分)

21.在文段③的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连贯。(2分)

 

22.【积累链接】世上事物不可能完全圆满,生活本来就充满了悲苦与欢乐,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追求坦然生活(14分)

                               __________

   ◆邓皓

①我坦然,于是我的心漂亮。我的心漂亮,于是我的生活跟着漂亮。

②过去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外出,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如何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讲,         。

③__________

④过去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的笑靥,我便想:“如何说女生从事这种职业更不是最叫人认可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但假如没人为她织出那样多彩锦,那样一个公主也没哇!对织布的人来讲,原来最好看的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我们的身上!

⑤ __________

⑥过去看到了一个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天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不染,让上早班的人灿然走过。我便想:这么几十年如此平平淡淡地过,这老伯可说是小城里生活得最不顺心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是:这条街只有我扫得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讲,原来扫得清洗的恰恰是我们的心。

⑦__________

⑧突然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不就是对“坦然”作了最好的解释吗?是的,很多的事得失成败大家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大家仅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很多的人大家捉摸不透防不胜防,总是是大家想走近,人家却早已设起屏障。大家不必计较,大家惟一能做的是,在大家需要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大家的真心,然后感激我们的博大;很多的选择假如能让大家抓住,大概抵达大家的成功,但大家一次一次失去机会。没关系,那只不过命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⑨记住:__________……日常没旁观者的席位,大家总能找到我们的地方,我们的光源,我们的声音!

⑩大家有美的胸襟,大家才活得坦然;大家活得坦然,生活才给大家开心的体验。

 

23.请结合全文内容,给文章加上一个适合的标题。(2分)

24.联系上下文,结合第②段文章的内容,在文段②中的方框里补写一句话。(2分)

 

    25.请将下边三句话分别还原到③、⑤、⑦段的横线上。(填写序号)(3分)

A.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B.坦然是平淡中的自信。

C.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26.仿照文段⑨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顺其思路在下面横线上再补写一句话。(2分)

没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高雅;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27.仔细阅读第⑧段,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坦然”作了最好的解释。(3分)

 

28. 【积累链接】生活路上,大家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在得失面前,大家应该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那种心态,一直积极向上。

4、难得盛夏好时光  上莞下簟忆清凉(11分)

清凉琐忆

◆项丽敏

①端午之后,盛夏的暑热如一匹金毛猛兽纵身而至,脚步所踏之地飞速蹿起灼人的热焰。

②大家纷纷逃入室内,关紧门窗,打开空调,以现代电器制造出的凉冷抵抗暑热的威逼。空调供给的冷风把室内变成了幽凉的洞穴,而室外则更如热浪滚动的火炉了。这时,最叫人措手不及的是忽然断电。洞穴非常快变成蒸笼,从笼子里跑出来又不知该往什么地方,不由得怀念起那个在树荫、河水、竹床、凉席上度过的充满了趣味的夏季。

③在夏季用凉席祛暑的年代得追溯到东周之前,《诗

经·小雅》里“上莞下簟①,乃安斯寝”是关于凉席的最早书写。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则将凉席提高至艺术的审美境界。惊艳的忧伤,令读者在品咂文字时便生出凉意。

④玉簟是诗人冠之于凉席的美名。在民间,凉席的称呼则是朴素和直接的。草编的凉席就叫草席,竹编的凉席就叫竹席。草席是用马兰草、蒲草或灯芯草编织而成,质地柔软,凉度也较低,合适体质较弱的幼童和老人。竹席则以水竹、毛竹、油竹等为材料,将竹皮劈成篾丝,经蒸煮、浸泡等工艺后以手工经纬编织而成。竹席的优点在于透汗性好,凉度高,置身其上确有冰玉般的凉润与光滑。

⑤放暑假了,孩子们像松了绑的小猴子,迫不及待地扑入山野,在河里嬉水、抓鱼,在长满野果的树上爬来爬去,或抓着树枝荡秋千。玩累了,就摘一片棕树叶顶在头上回家。

⑥妈妈将一张旧的大凉席铺在堂前的地上。穿堂风则像穿了隐身衣的顽童窜来窜去,不停地拂动墙上贴着的年画,弄出沙沙的响动。孩子们在凉席上围坐着、扭打着,把已经破了的凉席边缘扯得更破。

⑦妈妈一声令下,让孩子们停止打闹,乖乖地睡午觉时,

铺在地上的凉席一下子就变硬了,仿佛有不少的小石子在凉席里藏着,硌得人翻来翻去,难受极了。这个时候妈妈便拿过一只大蒲扇,在凉席边缘坐下,看见有不安分的孩子想恶作剧时,便竖起扇脊敲过去,那孩子快点闭上双眼,假装睡着了。

⑧儿时,那张上了年岁的旧凉席,终于浸润上琥珀的光亮,成了盛夏记忆里最清凉的回想。

 

【注解】①上莞下簟:莞g uān,蒲草,这里指草席。簟diàn,竹席。

 

【理解式批注】

29.第①自然段表现了盛夏_______、_______的特征。(2分)

【联想式批注】

30. 古人常爱赋予自己喜欢的事物以别名或雅称,如“玉簟”是李清照冠之于凉席的美名;

______是苏轼给予月亮的雅称;______是欧阳修对音乐的泛称。(2分)

【发现式批注】

31.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个方面介绍了竹席。(3分)

【赏析式批注】

32.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链接式批注】

33.请默写出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2分)

 

                           

34.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如阳光洒遍大家成长的道路;老师的一言一行似春雨滋润着大家干涸的心田;朋友的一言一行你炉火温暖大家如歌的岁月……由于,在这一言一行中,有浓浓的关爱,有谆谆的教诲,有善意的提醒,有真诚的帮忙……

请以“一言一行总关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需要:
1.立意自定,文体乍选(诗歌除外)。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2.不少于600字。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