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招生时爆出一条新闻:一位数学只考了15分的考生被破格录取了,这个人就是钱钟书。现在,清华期望招到下一个钱钟书。
清华大学日前宣布2011年自主招生将打出“a计划”和“b计划”的组合拳。其中,以偏才、怪才为选拔目的的“a计划”格外吸引公众视线。清华上海招生组负责人薛平昨天同意晨报独家专访时表示,“a计划”推行的初衷就是招到钱钟书式的学生。他还透露,原则上“a计划”候选人全国各中学校长都可推荐,现在还未收到本市中学校长的推荐意向。
将针对考生专长设专门测试
清华大学公布的2011年自主招生“a计划”显示,考生假如在材料审核、初试或者复试中任何一个环节有特别突出的表现,都可能成为“a计划”的候选人。清华招办表示,a计划的选拔目的是:在某些方面具备特殊才能和进步潜力,并且综合表现特别出色的学生。
据悉,作为“a计划”的候选人,学生除去同意初试和复试,还将同意额外增加的专门测试,测试的内容将考虑考生的专长,需要将高于普通的自主选拔考生。评审专家组将综合初试、复试和专门测试的结果给出评定建议后,提交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做最后决策。
清华上海招生组负责人薛平昨天同意晨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所谓“某些方面具备特殊才能和进步潜力”的学生,其实就是一般所说的偏才、怪才,“可以在人文、艺术等某方面有突出专长,也可以是有一些异于常人的特殊历程,只须在为学、为人上有特殊表现,都可以成为候选人”。
“b计划”则需要,申请人需要长期在欠发达区域学习、生活,应当是在同等条件下综合素质和学业进步最棒的学生。
破格:甚至降到一本线以下
“清华大学曾录取过钱钟书、吴晗,目前大家同样期待如此有特殊潜质的学生”,薛平说,近年来,清华的破格录取也有好的先例,少女作家蒋方舟,就曾被清华加60分录取。“大家就是要为在为人、为学上有特殊出色表现的人才,开辟一个进名校深造的渠道”。
薛平说,“a计划”的候选人通过中学校长推荐,该计划原则上覆盖全国所有高中。“只须校长感觉有特殊潜质、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推荐,成绩上没特别的需要,只须进校后跟得上清华的学习进度就好”。为了确保公正,清华还将对每个学校推荐的“a计划”候选人进行专门测试,“测试越多、越严格,加分也会越多,将享受高考考试加20分、30分甚至60分的打折”。而此前清华招办负责人同意采访时也表示,假如遇上特别优秀的考生,不排除降到一本线录取甚至突破一本线破格录取的状况。
薛平透露,该计划推出后,清华招办已和一部分中学校长获得联络,现在尚未收到本市中学校长的推荐意向。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公众和媒体呼吁了多年的“自主招生要招偏才、怪才”,总算得到了回话。清华说要招“下一个钱钟书”,无论怎么样都是一个积极的声音,值得鼓掌。由于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大家先看看几则关于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破格录取偏才的故事:
1912年,闻一多考试报名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考试考哪几科是国文和英文。虽然他英文考了零分,但因国文考试中一篇《多闻阙疑》打动了老师,于是他破格成为备取1、。 18年后,臧克家考试报名当时的国立青岛大学,数学也是零分。可他的文采却得到了时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闻一多的赏识,破格录取。
1917年,罗家伦投考北大,其作文试题被胡适亳不犹豫打了满分,可其数学成绩竟是零分,其它各科分数也平平。最后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他。 12年后,已是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又破格录取了“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数学15分”的钱钟书。
除此之外,国学大师季羡林从小便文理偏科紧急。考试报名清华时,数学只考了4分。尽管这样,还是被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录取。而吴晗更是先后投考北大、清华,数学成绩都是零分,却最后被清华录取。
举了这样多的例子,是想说明,要想选拔偏才、怪才,选拔者自己第一得有不拘一格的胸襟。这类“零分大师”,放在目前的高考考试中估计难上一本线,恐怕二本都难保。现在的大学,又能为“才”破多大的“格”?大伙一直拭目以待。
在记者以往的采访中,不仅一位教育界人士直言:现在中学里的偏才、怪才已十分稀有,甚至到了“可遇不可求”的程度。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缘由,乃是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与选拔规范的不合理。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历程并不是仅一场高考考试,经过了十余年应试教育的“磨炼”,学生有限的精力大多扑在了应对考试、竞赛与各种繁重的课业上,自己的兴趣、喜好、专长根本无从发挥。
清华的这次改革虽然只不过一种尝试,但却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期望以后能有更多的高校,为偏才、怪才亮起绿灯,将这扇门开得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