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习惯培养:从暗示到惯常行为的改变
鹏鹏的不好的习惯引起了父母的担心
朋友的儿子鹏鹏上小学一年级了,一学期结束快把她急哭了,不只学习跟不上,老师三天两头在父母群里提醒她:鹏鹏在学校又犯了错误了!有时朋友还要被班主任请到学校去当面批评。
细问之下得知,鹏鹏在学校里真的是小朋友中的另类,其他小朋友都非常听老师的话,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不少行为习惯都已经有所规范。只有鹏鹏,老师说老师的,他做他一个人的:上课东张西望,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不举手张口就来;想上卫生间也不打个报告,当着全班同学和老师的面就径自走出教室;已经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天天还要自己携带小玩具来学校玩等等一系列违反学校老师规定的事情。面对老师的批评,鹏鹏从不放在心上,更不要说加以改正了。
习惯的重要程度
这所有的起因,让我想起了朋友从她儿子小时候就奉行的“放养式”教育。由于朋友的成长的道路被爸爸妈妈约束得过多,童年让她感觉非常压抑,她不想要儿子跟她一样,就采取了随便而为的“政策”,对儿子不多加干预,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想睡就睡,并没刻意去培养孩子的习惯。
在家倒是无妨,但一旦从家走出去,没好习惯是寸步难行的,面对校园生活、学习,没尽快培养好习惯的孩子是非常难融入集体,学习跟不上也是理所当然的。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培养好的习惯。
习惯等同于机械的行为动作
爸爸妈妈无需给孩子先拟定出“习惯”的框框条条,然后强制孩子去实行,当孩子任何事都听从于一个成天规范他的教条,会疲于应对,习惯性服从到最后总是会成为孩子以后进步的最大绊脚石。并且,如此的孩子也会愈加不喜欢动脑筋了。
改变孩子的习惯应该注意的事情
父母在改掉孩子不好的习惯之前,要先考虑一下为何会有这一行为,也就是考虑行为背后的暗示,知道为何培养这一习惯,到底其中的暗示和奖赏是什么,才能对症下药,提供同等的暗示和奖赏,以改变孩子原来的惯常行为。
由于习惯不可能彻底清除,只能去改变发生的形式,所以父母可以好好借助这个“黄金法则”来帮助孩子培养好的行为举止习惯。
找到不好的习惯背后的暗示
假如想要孩子改变一些不好的习惯,第一要获悉孩子这么做背后是什么原因,譬如想要孩子改掉喜欢打游戏的不好的习惯,就要先知道孩子玩游戏上瘾背后的习惯回路:其暗示是游戏的感官刺激大,比其他事情容易引起注意和兴趣。
那样父母要了解的是,孩子喜欢的是打游戏带来的轻松感和收获感,而不是打游戏本身,那样可以找到其他同样有感官刺激大的事情来替换这一习惯。
获得奖赏
同样从上个例子来讲,从打游戏这一行为中获得的奖励或许是感觉放松,又或者是收获感,父母要找到另一个行为来替代不好的行为,同时还应该注意,这个替代行为是不是获得相同的奖赏,带给孩子的渴望是否同样让大脑出现潜意识的渴求。
改变惯常行为
孩子在对抗不好的习惯时常常会反复,这不是孩子的自制力的问题,或许就是父母没意识到习惯背后的运作机制,出现不好的习惯时绝对不要强制干预,要和孩子一块找到另一件能给大脑带来渴求、获得奖赏的事情来替换惯常行为。
因此,父母要了解的是,假如在暗示和奖赏不变的状况下,中间所有些惯常行为都是可以改变的。
总结
改变孩子的不好的习惯需要父母注意习惯的暗示、获得奖赏和惯常行为。父母要知道孩子习惯背后是什么原因,找到同样具备暗示和奖赏的替代行为,并耐心引导孩子渐渐改变惯常行为。通过理解习惯的形成规律和运作机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好的行为举止习惯。
今日话题:改变孩子的不好的习惯困难,父母还有哪些妙招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