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上海浦东新区建平中学高中三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10分
1. 按需要填空。(5分)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__________?(《孟子》二章)
(2)___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__________》)
(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有奇妙的艺术成效,陆游的《书愤》中也有一句用到了与之一样的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按需要选择。(5分)
(1)祖父年轻时错过了受教育的良机,想要参加老年大学,又心存犹豫。大家可以用来鼓励他的句子是( )(2分)
A.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B. 勿言年齿暮,寻途尚不迷。
C.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D.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句子,最适合的一项是( )(3分)
雨停了,月亮穿过云雾,把明亮的光辉散在广场上,广场像用银子铺成似的。在有积水的洼地上,,变成了透明的、奇异的、童话般的世界。
A.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仿佛天空和地上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把这5月之夜的乡村,映照得好似在水晶体中一样
B.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映照着好似水晶体一样的5月之夜的乡村,天空和地上到处闪动着月亮的影子
C.同时有无数个月亮闪动着妩媚的影子,5月之夜的乡村,被映照得好似白昼一样
D.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天空和地上仿佛都在燃放着烟火,5月之夜的乡村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答案】:
1、(1) 则凡可以辟病人何不为也
可堪孤馆闭春寒 郴州旅舍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2、(1) D (2)A
【剖析】:
1、古诗文名篇名句、诗词手法
2、(1)新情境中用名篇、名句,对名句的辨别判断
(2)文章内容联系逻辑考察
1、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不只需要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而且加大了对学生理解古诗词能力的考察,包含诗词手法的考察。这种题目需要考过生日常加大背诵识记和理解,特别是不只能背诵默写,还要真的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并对古诗词的手法进行理解和对比记忆。
2、(1)题干的主要意思是说祖父年轻的时候错过了受教育的好机会,目前想参加老年大学又有点犹豫,大家的目的是鼓励祖父去参加老年大学,不要由于年轻错过了年轻时美好的机会目前年老就感觉晚了。目前虽然年老但并不算晚,还是可以抓住机会去学习的。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源于王勃的《滕王阁序》,意思是说年岁虽老而心犹壮,即便白了头发也不改变初衷。与题干的意思不符。“勿言年齿暮,寻途尚不迷。”源于南北朝时期沈炯的《咏老马诗》,意思是说别说良马已经年老了,但它的辨别能力还非常强,不致迷失道路。喻人意思则可理解为不要感觉自己已经年迈,但还是有能力在的。与题干意思不符。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源于曹操的《龟虽寿》,意思是说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表达了作者的雄心报复,与题干意思不符。“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源于王勃的《滕王阁序》,意思是说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以后的岁月,还为时不晚。 与题干的意思相契合。
(2)在做选择之前要对给出的文章进行仔细的剖析,把握横线前后的文章意思及关键字、限定词。第一句是描写雨后月光的皎洁,第二句写在有积水的洼地上,初步推断划横线的地方可能写的是积水里映出的东西,或者和积水有关系,将B、C暂时排除;结合横线后面的内容“透明”“奇异”“童话”三个限定词的先后顺序便容易判断横线的内容前后分三部分,分别对应“透明”“奇异”“童话”,进一步确定将B、C项排除;A、D选项第一部分相同,仅需判断后两部分的对应性,燃放的烟花使大家容易见到的,不可以说奇异。奇异是指神奇不同一般,与“无数个月亮”向对应。而水晶体原本就是童话里的东西,所以与“童话”更相符。
二 阅 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5分)
为了纪念的忘却
杨震
①用石头、金属这类比肉体更长久的事物,来铭刻历史,对抗时间,是二战前人类对纪念碑的期许。但石头被轰炸了,铭文上的道德底线被颠覆了,高耸的强权毁伤了世界,自己也被摧毁了。奥斯威辛之后,人类该怎么样记忆?背负沉重罪孽的德意志民族,在忏悔与纪念的两难中,又该怎么样面对?
②以伽茨、拉德马赫、霍海泽尔为代表的德国艺术家同意了__________,深思传统纪念碑,展开了反纪念碑的运动。他们发现,传统的纪念碑,只不过把应该记忆的历史外化在碑铭上,并未着力于把它内化在人心中;纪念碑与其说是纪念,不如说是遗忘,大家把记忆的责任推卸给了石头,自己反倒忘记了纪念。为了达到纪念的目的,需要反传统纪念碑,把记忆从石头上拆卸下来,重新植入活着的人心中。
③伽茨1986年在汉堡市的哈堡区域设计了一座12米高的方柱,由中空铝材制成,分成多节,外表镀铅,四面配备可以在上面写画的铁笔。旁边有一个说明,邀请参观者在上面留下我们的名字。每当名字写满一节,这一节就沉入地下,写的人越多,纪念碑就下沉得越快;现在,整个纪念碑已经沉入地下,只有一块牌匾记录了它刚开始的目的:“有朝1日,它将完全消失,哈堡反法西斯纪念碑将空空如也。最后,将只有大家自己能站立起来反对非正义。”
④哈堡纪念碑的意义在于:邀请观众介入纪念碑的塑造(同时也就是毁灭)过程,取代了那种静止、僵死的纪念碑膜拜活动;让纪念者自己行动起来、活跃起来;通过深思和刻画,让物理上的纪念碑下沉,让心中的纪念和深思上升;最后,纪念碑消失,记忆留下了——耸立在此地,对历史进行深思、凭吊和纪念的,别无他物,唯有观者自己。
⑤与此理念相似又不同,1994年,拉德马赫在柏林的新克尔恩区一处纳粹强制劳工营遗址旁的阳光大道上设计了一个自始至终“没有”的反法西斯纪念碑。他维持周围环境的原貌,不耸立任何异物来干扰这个历史现场。这里有些只不过一个隐藏的光柱机关,走在大道上的人无心中触发了机关,一个聚光投影仪就会启动,游移着,把一篇有关当年历史的铭文投射到周围的环境中:树梢、铁丝网、人行道上……从模糊到明确可读。每一次启动,投射的铭文都不同。就如此,它让路人自己来启动对历史的记忆,触发一个记忆的机关,来深思历史,每次纪念都是个体行为,都是独特而不可重复的。走在这里,纪念碑无处可寻,纪念却无法抗拒。
⑥在反纪念碑运动中,伽茨的创作可谓是“纪念碑的沉没”,拉德马赫的可谓是“纪念碑的虚化”,而霍海泽尔的反纪念碑,则是“纪念碑的颠覆”。
1908年新建卡塞尔市政厅的时候,犹太实业家阿什洛特捐建了一个哥特风格的喷泉,被命名为“阿什洛特喷泉”,在1939年被纳粹党人以“犹太人的喷泉”为名摧毁并运走,只剩下基座。随后三年,该市3000多名犹太人遭到屠杀。为了铭记这一事件,1986年,霍海泽尔设计了新的“阿什洛特喷泉”。艺术家用混凝土原样复制了12米高的哥特尖塔式中空喷泉装置,区别在于,这个哥特尖塔不像当年那样耸立在空中,而是在短暂展览之后,在喷泉遗址的基座上,被倒插入深深的地底,沉没在地下水中,上面覆盖着铁栅栏和钢化玻璃,看起来就像那个被摧毁的阿什洛特喷泉的倒影、幽灵。水从四周的地底涌起,形成瀑布,发出回声。远远望去,阿什洛特喷泉一无所有,只不过一个空旷的广场,只有当你走到近前,踏上去,自己作为纪念碑站立在遗址之上,才看到深入地底那记载着历史、曾被毁坏的喷泉的“倒影”,和我们的倒影混为一体,那是历史也是现实,是别人也是自我。__________阿什洛特喷泉复活了,不只在地底,而且在心底。
⑦德国的反纪念碑运动宣告世人:为了纪念,忘却那些石头。在良知和理智之上耸立起来的人,才是唯一应有些纪念碑。
(选文有删改)
3.第②段中“这个历史的难点”指的 __________。拟人。如: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怯地打着朵儿的。
拟物。如:在众人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走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成效:生动形象,增强感情色彩。
比拟与比喻有什么区别:比喻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比拟用描写乙事物的词汇来描写甲事物;比喻出现喻体,比拟不出现拟体;比喻常用名词,比拟常用动词、形容词。
9、审题要了解,第一写出木镇人对春季的怎么看,再剖析诗人对春季的怎么看,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不同,并且注意理清第十段的段落用途。
10、剖析词、句、段在文中有哪些用途。
用途题常考试试题型有词汇用途、句子用途、段落用途,其中结合本次二模考试,出现较多的为句子段落有哪些用途中的环境描写有哪些用途和标题有哪些用途。
1.词汇在文中有哪些用途从三方面来讲:
其一是在文章内容上有哪些用途:
其二在文章构思上有哪些用途:
其三在艺术成效上有哪些用途:
2.句子段落在文中有哪些用途从两个方面来讲:
内容+结构
(1)内容:本段内容+主旨/情感/写作意图+表达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法)
(2)结构用途: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主题,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环境描写(交代+渲染+烘托+推进+铺垫)、照应标题、点明线索
中间: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补充交代、伏笔铺垫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主旨,升华主题、深化主题,首尾呼应(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留白,补充前文、辅助表达。
3.环境描写有哪些用途: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址、季节等)、渲染氛围(环境)、 烘托人物的心情、
推进故事情节进步,为下文做铺垫、形成对比,突出主旨、引出下文。
4.人物描写有哪些用途:
肖像 1、刻画了......的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 语言 2、表现了.......人物心情(侧重于情感)
动作 3、反衬
心理 4、为下文......做铺垫
5、修辞有哪些用途
修辞得分需要做到学会三点:修辞的辨析、修辞的成效、修辞的答卷思路。
需学会的12种修辞,分为描绘类、结构类和表达类。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用途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用途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用途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11、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含义,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成效是:寓意深远,能丰富大家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8、修辞手法的运用
9、内容上把握两者不同,突出文章主旨
10、剖析词、句、段在文中有哪些用途
11、象征有哪些用途、文章主旨的剖析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取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什么地方是,只有兴亡满目。__________片帆西去,一声哪个喷霜竹①?
却忆安石②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③难寻,碧云将暮,哪个劝杯中绿。__________
注:①喷霜竹:谓吹笛。喷,吹奏。霜竹,秋季之竹,借以指笛。②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后被罢相,隐居东山。③宝镜:喻知我者。
12.根据词的字数分类,这首词是__________。(1分)
13.对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词的开篇直抒胸臆,单刀直入地址明了主题,吊古伤今,抒发内心的不能志,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B.上片画线句写景,夕阳西下,风吹乔木,鸟儿归巢,这温馨的画面引发诗人不能志而思归的情绪。
C.下片运用典故,借谢安的受谗被疏和淝水之战的往事,曲折隐晦地表达未见重用志不能伸的情怀。
D.辛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这首词登览怀古,借凭吊古迹,抒发内心“闲愁”,风格豪放。
14.联系全词,剖析下片画线句所蕴含的丰富情感。(4分)
【答案】:
12、长调
13、B
14、下片画线句以景作结,境界阔远,情感丰富。画线句描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便想象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子推翻。这两句不只写出了江上波涛险恶让人紧张,更表达作者内心的极不平静,既有着对自己命的愤慨抗争,更有着对时局险恶的忧虑,对南宋国势危急的紧张,情感在景物的描绘中推向了高潮。
考试知识点:
12、该题考查的是词的分类(小令、中调、长调)
13、该题考查的是文意赏析和手法的分辨,同时有诗歌意境情感总结
14、该题考查的是整首词的意境、表现手法、情感的整体感知
【剖析】:
12、第一需要学生能学会词按字数进行分类的规范,58字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数一数即可。
13、第一要对选项中的手法有个明确认识,第二就是内容上是不是违背词人情感的初衷。之所以选择B,是由于对于词人来讲不会存在思归的情感,辛弃疾渴望的是达成抱负和壮志难酬的心理。
14、第一本题为一个非炼字题型,对象为下片中的划线句,第二是需要对于画线句中的景物描写进行一个细致的剖析,存在想象的手法,第三需要结合意境进行翻译,具体学出描绘的画面,最后结合词和词人的情感进行回答即可。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
①陈泰字玄伯。青龙中,除散骑侍郎。正始中,徙游击将军,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怀柔夷民,甚有威惠。京邑贵人多寄宝货,因泰市奴婢,泰皆挂之于壁,不发其封,及征为尚书,悉以还之。
②嘉平初,代郭淮为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蜀大将军姜维率众依麴山筑二城,使牙门将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质任等寇逼诸郡。征西将军郭淮与泰谋所以御之。泰曰:“麴城虽固,去蜀险远,当须运粮。__________”淮从泰计,使泰率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兵围之,断其运势及城外流水。安等挑战,不许,将士困窘,分粮聚雪以稽日月。维果来救,源于牛头山,与泰相对。泰曰:“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今绝牛头,维无反道,则我之禽也。”敕诸军各坚垒勿与战,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东,使淮趣牛头,截其还路,可并取维。不惟安等而已。淮善其策,进率诸军军洮水。维惧,遁走,安等孤县,遂皆降。
③泰每以一方有事,辄以虚声扰动天下。故希简白上事,驿书不过数百里。司马文王语荀觊曰:“__________!”
④后征泰为尚书右仆射,典选举,加侍中光禄医生。司马景王、文王皆与泰亲友,及沛国武陔亦与泰善。文王问陔曰:“玄伯何如其父司空也?”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统简至,立功立事,过之。”泰前后以功增邑二千六百户,赐子弟一人亭侯,二人关内侯。景元元年薨,追赠司空,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因泰市奴婢( )(2)使淮趣牛头(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汇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2分)
分粮聚雪以稽日月( )
A.拖延 B. 停留 C.到达 D.考核
故希简白上事( )
A.期望 B.简洁 C.稀有 D.降低
17.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玄伯沉勇能断/荷方伯之重/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
B. 玄伯沉勇能断荷方/伯之重/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
C. 玄伯沉勇能断荷方/伯之重/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
D. 玄伯沉勇能断/荷方伯之重/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
18.把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羌夷患维劳役,必未肯附,今围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虽其有救,山道阻险,非行兵之地也。
19.阅读第②、③段,概括陈泰的军事策略思想__________和__________。(每空四个字)(2分)
20.赏析文章刻画人物的办法。(4分)
【答案】:
15、(1) 买 (2)奔赴,奔向
(1) A (2) B
D
羌胡的人质们害怕为姜维服劳役,也肯定不会归顺倚赖。现在只须大家围而攻之,兵不血刃就能夺取麴城。西蜀即便发兵来救,但山路险峻,不是合适行军的地方。
不战智取 精兵简政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描写了陈泰为人处事的清正廉洁,不愿同意别人的馈赠;描写陈泰指挥作战,通过语言描写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智慧、镇定。侧面描写,通过司马文王、武陔等人对陈泰的评价更为完整地表现了人物的特征。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人物形象更立体前凸后翘,更有说服力。
15、(1)(2)实词翻译考察
16、考查实词翻译,重视联系上下文,积累一词多义。
17、文言文断句
18、文言文翻译
19、文章内容理解、概括能力
20、作品刻画人物的手法
【剖析】:
15、 考查实词翻译,注意联系课内和上下文,夯实实词的基础。(1)市:市场;街市;公开处决的场合;买卖;买。女婢是名词,判断短语例缺少动词构成谓语,依据语义判断此处是购买而不是买卖。(2)趣:通“趋”.趋向,奔赴;行,行动。此处是趣作为动词的考察,联系上下文语义可知是奔赴牛头山之意。
16、考查实词翻译,重视联系上下文,积累一词多义。稽(ji):停止,停留;延迟,拖延;查考,核实;计较,争辩;(qǐ)叩头至地,见“稽首”;通“棨”,有缯衣的戟。希:期望:敬~指正;通“稀”,稀有。祸~不及身;寂静无声。大器晚成,大音~声,大象无形。
17、此题考查的是句子朗读停顿的划分,要依据意义来划分停顿,不要把词义划破。可先依据语境,把句子翻译一下,剖析句子有几层意思,哪地方应该停顿,再在原话上划分步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不可拆分开,依据句意可将B、C项排除,“荷方伯之重”为动宾结构,不可拆分。“不求”后要跟宾语,不需要增派援兵,将A项排除。
18、考查翻译句子,本题考查的考试知识点是可以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翻译的原则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本题的困难程度不大,主应该注意重点字词“夷”“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出来。
19、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第二段主要写了陈泰借助计谋围困蜀军,并没开战就使得敌军投降,表现出其智慧之举,所以这件事反应的主如果两点,没开战,用计谋获得胜利。用四个字概括这件事要有此两点。第三段主如果写陈泰治理一方用兵极少,上书朝廷简明扼要,从不繁琐,体现出他的精兵简政之举。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与信息提取能力。
20、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如果对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细节等的描写;侧面描写主如果通过别的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环境描写等。本文直接写了陈泰廉政的事情和不战智取的事情,是正面描写;而司马文王、武陔等人对陈泰的评价则是是侧面描写,指出每种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哪些用途即可。
译文:
陈泰,字玄伯。明帝青龙年间,被任命为散骑侍郎。正始年间,升为游击将军,官居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又授权他兼任了主护南匈奴中郎将。在任期间,他能采取怀柔政策安抚百姓,给他们施以恩惠,因此在当地很有威望。京师的达官显贵有不少人寄金银珠宝给他,请他代买奴婢,陈泰把这类财宝统统挂在墙上,连封缄也不开启,直到他被征召为尚书回到京师后,又全部归还他们。
嘉平初年,陈泰代替郭淮担任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西蜀大将姜维率军依傍麴山修筑了两座城池,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据守,并聚集了羌胡人质等敌寇以进逼魏国各郡。征西将军郭淮就和陈泰商量怎么样抵御敌军,陈泰说:“麴城虽然坚固,但离得远远的西蜀,道路险峻,粮食只能长途运输;羌胡的人质们害怕为姜维服劳役,也肯定不会长久配合。现在只须大家围而攻之,兵不血刃就能夺取麴城。西蜀虽然可能发来救兵,但山道险阻,也不会非常快到来。”郭淮听从了陈泰的计策,让陈泰率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兵围困麴城,切运粮的道路及城外水源。句安等人挑战,也不许应战,城里的蜀军将士日渐困顿,只好把一个人的口粮分给几个人,把积雪融化后当饮用水,以拖延时日。姜维亲自领兵前来救援,出牛头山后,和陈泰两军相对。陈泰对手下说:“兵法贵在不需要打仗就能叫人屈服,现在只须大家切断牛头山的道路,使姜维没了退路,就能把他擒获了。”于是下令全军各自坚守阵地不许出战,又派使者报告郭淮,说自己计划南渡白水然后沿河向东,请郭淮带兵赶赴牛头山,堵截姜维的归路,如此不只能直取句安、李歆,连姜维也会一并围歼。郭淮觉得他的计策非常巧妙,立刻率军出动,一直进发到洮水附近,扎下了营寨。姜维非常恐惧,仓惶逃窜,句安、李歆等见自己孤立无援,只好全部投降了。
陈泰每每由于某个地方有事,就虚张声势,扰动天下,所以简明扼要将真实状况上报朝廷。驿书不过数百里。司马昭据此对荀岂页说:“玄伯一向沉着勇敢,多谋善断,这次肩负一方的重任,拯救将被攻陷的城池,又不请求朝廷增兵,而且在表章里把状况讲得非常轻淡,看来一定有方法平定敌寇。做为都督大将,都要像他如此啊!”
后来朝廷征召陈泰为尚书右仆射,主管选举事宜,加侍中光禄医生。司马师、司马昭都把陈泰当作好朋友来对待,沛国的武陔因此也和陈泰十分友善。有一次司马昭问武陔:“玄伯和他爸爸陈群司空相比如何?”武陔回答:“通达儒雅,渊博练畅,以天下教化为己任,玄伯不如其父,但严明纲纪简捷精干,建功立事,则超越他爸爸。”陈泰先后因功增加食邑两千六百户,子弟中一人被封为亭侯,二人被赐封为关内侯。元帝景元元年,陈泰过世,被追赠为司空,谥封为穆侯。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4分)
陶征士诔序
南朝 颜延之
①夫璇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岂其深而好远哉!盖云殊性而已,故无足而至者,物之藉也;随踵而立者,人之薄也①。
②若乃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节,故已父老尧禹,锱铢周汉,而绵世浸远,光灵不属。至使菁华隐没,芳流歇绝,不其惜乎。虽今之作者②,人自为量,而道路同尘,辍途殊轨者多矣,岂所以昭末景,泛馀波?
③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
④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__________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寻阳县之某里,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呜呼淑贞。
⑤夫实以诔华,名由谥高。苟允德义,贵贱何算焉?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谥典,无愆前志。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
注:①《韩诗外传》卷六记:晋平公游於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於江海,玉出於昆山,无足而至者,由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何患於无士乎?”②作者:这里指隐者。
21.“诔”是一种文体,依据文本,推断“诔”的意思:__________。(2分)
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借“璇玉”和“桂椒”来作比喻,比喻那些思想深邃、追求高远,不愿迎合世俗之人。
B. “无足而至”和“随踵而立”运用了典故,表明统治者沉溺于爱好,轻视真的的人才。
C.当时的大家鄙薄的是没才学、靠阿谀奉承成功的人;赏析的是坚守品行,不阿谀巴结的人。
D.“璇玉”和“桂椒”不是不可以为“池隍之宝”、“园林之实”,而是有着自己更高远的目的。
23.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做官富贵,让家人忘记什么是贫寒吧?
B. 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屏除名利之心,家人都忘却了贫寒吧?
C. 危险就是所谓的追求做官富贵,家人忘了贫寒的人了吧?
D. 危险就是所谓的屏除名利之心,家人怎会忘却贫寒了呢?
24.文章最后说“宜谥曰靖节征士”,结合文本剖析,“靖节”具体体目前哪儿?(4分)
25.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4分)
【答案】:
21、悼词,叙述死者生平,悼念死者的文章
22、C
23、B
24、“靖节”具体体目前:第一,陶渊明面对生活的贫寒,依然维持宽厚和乐的心态。陶渊明年少时就体弱,胜任不了繁重的农活,妈妈年老,孩子幼小,无力奉养,陶渊明辛勤躬耕,维系家生活活,念书学习,获得内心的平和快乐 ;第二,陶渊明面对世俗的功名利禄,表现出廉洁克制的品格。他不想迎合世俗违背我们的天性,弃官归隐,屏除名利,坚守我们的清贫。
25、文章以比喻论证开篇,把“璇玉”、“桂椒”比作坚守自己高洁本性的人,指出统治者不喜欢护人才的错误;接着用古时候的隐士与如今的隐士作对比,指出当今的隐士没办法发扬前贤的出色品质 ;然后具体叙述了陶渊明的生平事迹,突显其高洁的品行;最后交代写作目的,讲解确定谥号为靖节是什么原因。
21、考查文体种类与文体概念
22、考查段落理解
23、考查句子理解(结合文意)
24、考查文中人物形象概括
25、考查文章的行文思路
【剖析】:
21、本题需要学生对于该文体的种类要能了解学会,但学生假如不了解,结合题干中的提示需要能结合文中内容,由于文中是关于表达对于人物的纪念和崇敬,所以就能进行概括即可。
22、本题依据第一段中的理解主要在于事物是不是有需要依赖的对象,是结合对象的不同进行剖析和比较,另外本题考查的对象只在第一段中。
23、本题其实就是翻译划线句,当然由于是文言文二,所以在选择的过程必须要抓住句子中至少一个字词的实意,本句中有一个“殆”“屏”,另外就是本身的句式状况。如此答案就明了了。
24、本题中需要抓住是谥号的问题,主如果体现人物的优点,所以仅需结合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和人物形象的总结即可,当然题干中需要具体,所以事件和概括都要表现出来。
25、本题考查的是行文思路。学会这一提醒的答卷办法,主要就是有个先后的连接词来体现,然后结合文章的每一个段落进行概括,假如文章段落中有明显的人物形象和一些特定的手法也需要体现出来,若段落之间有明显的结构和逻辑也需要呈现,最后就是本文作为一篇序,要学会序这一文体的特征,把作者的情感进行罗列即可。
译文:
像璿玉一样的尽善尽美,却没被觉得是护城河上的宝贝;像桂椒那样确实芳香,却没成为园林里的至宝;难道是他深广而好远吗,大概是说他的性格特点与众不同罢了。所以没脚的人却达到了,是借用了外物;脚后跟挨着脚后跟站立的,是由于遭到人鄙视。
至于说有像巢、高那样高尚的行为,有像夷、皓那样高尚的节操,还不以舜、禹为王,而视为父老百姓;拿一些极其轻微事与周、汉来计较,可是年代已经久远,大家不觉得这类人在闪光显灵,导致精华被隐没,美好的传统被断绝,不是非常可惜吗!虽然目前的隐者,各人自以为自己很好,但初行时同道可是中涂易辙者不少。这难道可以发扬前贤的余光流影吗?
晋代的征士、浔阳的陶渊明,是在南岳幽居的人。幼年的时候不喜欢嬉戏,长成之后有一颗诚实之心。做学生时不称老师的心意,但写出的文章主旨通达。在众人眼里他郁郁寡欢,与他交谈一直维持沉默。年少时家贫有病,家里没仆人和小妾。汲水舂米他不可以胜任,野菜和豆类也不可以有保障。妈妈年老孩子幼小,侍奉爸爸妈妈的东西很匮乏。信奉田生致亲的议论,追想领悟毛子捧檄的情怀。开始辞去了州府的三命,后来做了彭泽令。为官之道与世相合,就弃官干自己喜好的事。
于是就与世间的纠纷告别,有志于官场以外,定迹在深居简出,离尘世愈加远了。浇灌菜畦卖蔬菜,为的是得到一些菲薄简陋的祭祀之物;结网编席,来补充粮食的消费。心中喜好奇异的书本,性格喜欢饮酒,抛弃了烦琐的催促,培养了简洁安闲的习惯,这不是所谓屏除名利之心乃以至于感染家人都忘却了贫寒吧?皇帝下诏任命为著作郎,他称有病不到官任。过了好多年,到元嘉四年某月某日,死于浔阳县的某地。附近认识的人悲悼,远方的朋友伤情,行善得福的报应因其死亡而沉寂不可知了,呜呼!这种淑贞的性格特点。
一个人的实绩总是凭借诔这种文体更华美,知名度也因为谥号而高升,假如符合德义的需要,贵贱又有哪些可计较的呢。为了确保使他的宽厚和乐维持善名而死的美好,喜好廉洁克制我们的操守,合乎谥典,不会损害他生前的志向。所以我咨询了每个友好同仁的建议,应该给他的谥号叫靖节征士。
三 写作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确立看法,完成作文。
2017年年末,“佛系”一词开始时尚,飞速成为互联网热词。佛系,指的是一种如何都行、不大走心、顺其自然的生活方法。有的人对这种“佛系”的生活方法很赏析、推崇;有的人则颇不以为然。对此你又是怎么样看待的?
需要:(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剖析】:这篇作文是现象类作文和看法类作文的结合,重点在于剖析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怎么样看待这种现象,提源于己的看法并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