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延期一个月,每一个省份的中考也适度进行调整,消息一出,有人开心之情溢于言表:多了一些复习时间,逆袭的机会来了!
我忍不住想泼点凉水:高考考试延期一个月,又不是高考考试扩招300万,没什么值得开心的。
要了解,高考考试是典型的“零和游戏”,不管延期还是不延期,考生仍然是那样多,招生人数也还是那样多。
清华一年就招几千人,985、211的录取率还是只有百分之几,不会由于高考考试延期了就更容易考上。
所以,延期对于高中三年级学子这个整体来讲,是没意义的。
在中高考考试中,从来不会所有人都逆天改命,最后的结果只是有人上去,有人下来,维持一个动态平衡。
当然,对于考生个体来讲,逆袭永远都是存在的。
譬如那个著名的孙宇晨,他在《萌芽》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一道论证题》,向大家证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弥补任何的遗憾,只须你下定了决心。”
那是他个人的历程,以向应试教育妥协为耻的他,上北京大学是他的理想,却一直想找一条不是高考考试的出路。
他把期望寄托在了新定义大赛上,由于他的文化课成绩只有400多分。
但老天一直难遂人愿,高中二年级那年他参加新定义大赛,连复赛的资格都没获得。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它或许会将我这块石头的棱角冲刷干净”。
然后就是努力,去做那些他从来就看不起的题。
最后,他成功了。高中三年级那年他第三参加新定义大赛并获得一等奖,获得北京大学的降分资格,然后又在高考考试中考出了650分的成绩,顺利升入北京大学。
湖南龙山一中的章程龙同学也做了孙宇晨那道“论证题”,他用的时间是三个月。
章程龙在高考考试前三个月的模拟试题当中,成绩仅仅260分。
他的爸爸甚至已经为他联系好了一家工厂,等高考考试结束后就能去打工。
以前“混日子”的他幡然悔悟,开始剖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做出了复习计划。
最后,他的高考考试成绩是603分。
在日常,有太多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但经过半年、三个月甚至一个月的努力,最后一鸣惊人的事例。
超级演说家第二季总冠军刘媛媛就曾在文章里提到,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她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从年级倒数逆袭到了年级第十二名,后来多次年级第一。
只须你努力,即便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也足以逆天改命,这是真的。
不过可以一定的是,可以成功的只不过少数。
可以在短期内让成绩突飞猛进的,通常都是那种天资很好,但因为学习习惯不端正蹉跎了光阴,目前已经后悔,并正在付出艰苦的努力的同学。
他们需要拥有强大的自律,然后,投入很多时间进行应试练习,并一直坚持下去。
譬如孙宇晨,爱读闲书的他把所有与应试无关的书都搬回了家,只留下了一本胡适晚年谈话录,把几乎所有些时间用来应试。
他们需要拥有自学能力,可以依据我们的特征,拟定出独特的学习计划,一点点去弥补差距。
关于自律,我记得不久前有读者在我的文章下面留言说:“自律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想做到太难了。”
我回答说:“所以成功的人一直少数。”
对于中高考考试这件事情来讲,只须付出就有回报,这是每一个人都了解的道理。
方法也非常简单,找准弱势,多下功夫即可。
甚至,所有些考试方法最后无非是化成两个字:做题。
你办不到,不可以付出那份辛苦,真的怨不能其他人。
昨天看老电影《霸王别姬》,对学京剧的孩子们的“校训”特别有感触:传于我辈门人,诸生须当敬听:自古生活于世,须有一计之能。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
一帮半大的孩子,一边经受着艰苦的练习,一边口里念诵着励志的校训。
其实大家的学习也一样,我辈既务斯业,也只能专心用功。
不管大家想还是不想,高考考试真的就是一场具备竞技性质的比赛,其衡量的规范就是分数。
幸好,目前事业上已经颇有收获的孙宇晨已经证明,“我们的才华从来没被应试教育的河水冲刷殆尽,而是我真的成功地挑战了应试教育。”
既然选择中高考考试这条路,不必抱怨,抱怨也没用,挑战它、战胜它,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有人调侃说,这是最特殊的一届高中三年级:生于非典,考于新冠,又赶上了延迟高考考试。
但我期望,你在后面能再加上一句:最后崭露头角。
假如达成最后一句,这个特殊是那一年的会成为你一辈子吹牛的资本。
中高考考试真的是残酷的,一个人一步登天,意味着另一个人坠落云端。
每个逆袭者的背后都有一个失利者,你想做哪种人,取决于你目前的努力程度。
文章转自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原题目为《高考考试延期一个月:什么地方有那样多逆天改命,只是有人上去,有人下来》,已获授权。明珠絮语以教师和父母的双看重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父母的教育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