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少女李玩,爸爸妈妈离异、爸爸再婚,之后,继母生下了一个弟弟。
由于担忧李玩不高兴,爸爸和继母送给她一只小狗。她给它起名字“爱因斯坦”。
最初,她并不喜欢这个强塞过来的“心意”,可日渐地,这个小生命中有给她的伴随和慰藉,也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但有一天,爷爷却意料之外弄丢了爱因斯坦。这是“狗十三”故事的源起。
电影海报上的一句话点出了这个故事的内核:“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明明一幕幕都是万千家庭中不足为奇的场景,却生生撕开了不少人深藏的伤口。
或许在不少成年人眼中,李玩从刚开始的不听话倔强到最后的懂事顺从,是阵痛后的成长,可我却看到一个有灵性的生命是怎么样一点点跟我们的感受剥离。
鲜血淋淋过后,磨去的是棱角,过世的却是真实的自我。
01
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爱因斯坦丢失后,李玩过于激烈的情绪反应实在太过任性。
大大家料到了她会难过,却没想到她会歇斯底里地满世界找狗,甚至在不管不考虑中还推倒了爷爷,连久未外出的奶奶也为了寻她差点走丢。
正是由于对李玩的情绪爆发感到费解,所以大大家干脆把所有归结为一句话,“爷爷奶奶还不如一条狗!”
无人真的在乎她的感受,由于成年人的关注点永远只在行为上。
他们并不关心她的情绪,只期望她快点消停,不要再那样不懂事地给家人制造麻烦。
失去一个伙伴当然伤心,但更让李玩感到绝望和崩溃的,却是身边这类大人对她情绪和感受的漠视。
有没感觉,如此的场景其实一点也很熟悉,或许它就发生在你的家。
爸爸妈妈不可以理解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每件事不听话、处处作对,一点小事就情绪失去控制,却不了解正是他们的这种不理解和漠视,才致使了孩子内心愤懑的满溢。
假如,只不过假如,当李玩痛苦大哭时,家人给予的是理解,是对她情绪的感同身受,她还是否会有那些极端的行为?
假如当她深切地感觉到,我们的痛苦被看到、被接纳,她又是否会在面对失去时更坦然一些?
但没假如。
就像片尾李玩面无表情地吃下一块狗肉,通过将自己彻底和感受剥离来获得成人世界的通行证一样,她身边的成年大家,早都已经失去了感受力,又如何可能真的理解她的痛?
从头到尾,爷爷没说过一句“对不起,把狗弄丢了是我的责任”。
当然,在中国的家庭语境下,要让一个长辈对晚辈说抱歉,真的是晚辈的大逆不道,但爷爷也的确没一点点抱歉的意思。
他心里的独白是,不就是一条狗嘛,至于如此吗?难道我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辈,还比不上一条狗?
对错无关紧要,孩子的感受也无关紧要,权威学会在哪个的手里才是核心。
作为故事里最经验丰富的成年人,他对感受的敏锐度失去得也最彻底。
02
李玩的“不懂事”终于惹怒了爸爸,他一气之下暴力相向。
事后,他也感到自责忏悔,甚至向女儿落泪道歉。他是爱女儿的,但他仍然没办法真的理解女儿。
后来,为了平息局势,继母想出了一个“好方法”,用一只同样品种的狗代替,然后全家人一块告诉李玩说,狗找到了。
李玩又怎会认不出过去和自己朝夕相伴的伙伴?可家所有些大人都一口咬定,这就是爱因斯坦,她只能妥协。
要做“皇帝的新衣”里那个戳破谎话、纯真无邪纯粹的孩子,代价太大。
于是,她的内心开始撕裂。她开始否定我们的感受,压抑我们的情绪,把这类原本是她真实自我的一部分,生生撕掉。
当新爱因斯坦由于弟弟太过跋扈奋起反击,再一次被家人无情地送走时,李玩也彻底认清了现实——无人会在乎她的感受,他们需要的只不过顺从和不麻烦。
于是,当她在弟弟的过生日宴上,坦然地吃下一块狗肉时,她已经完成了与自我的剥离,彻底封存了感受机制。
当然,如此也更符合成人世界对她的期待:她成长了,懂事了。
03
日常,有多少孩子就像李玩如此,被一点点“谋杀”掉了。
当他们感受力尚且敏锐时,就被爸爸妈妈不停地告知,那些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你应该这么做,你应该那样做。
仿佛那些“负面”的情绪感受,都是十恶不赦的怪兽,任何事没“我感觉”,只有“我应该”。
慢慢地,他们也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为了挨近成人世界,绝望地舍弃自己。
如此的孩子长大之后,同样也会罹患“感觉丧失症”,看起来懂事听话,其实不过是任人收割的韭菜。
他们习惯了根据“应该”行事,却连最基本的危险辨别本能也都丧失了。
可直到目前,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成年人在为孩子的懂事沾沾自喜,丝毫没意识到:懂事的孩子为了取得你,早就已经在心里杀去世了那个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