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见一些困难,而面对困难时的“逆商”越高,越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然而,目前的孩子抗挫能力好像常见较差……
01
▼
一位小学父母对我说,孩子上小学四年级了,天天做作业时一直不停地喊母亲过来帮忙。
“母亲,这道题我不会,你快来帮我做。”
“母亲,这个字我不会写,你来给我写一遍。”
这位父母叹了口气说:“我感觉他太容易舍弃了,一道题明明他一个人看两遍就懂了,但一般只草草看一眼就说自己不会。他如何就不愿自己动脑筋呢?”
这位父母的孩子出现的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在日常,不少父母会遇见孩子做事遇见挫折想舍弃的状况。这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包办太多、干涉太多有关系,在不经意间孩子的自我进步被抹杀了。很多孩子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好胜心强,好面子,承受不了失败;遇见一点困难就愁眉苦脸,不是想找大人帮忙就是想舍弃,或怨天尤人……
02
▼
之前遇见幼时一块长大的小伙伴,谈起现状,他唉声唉气,说自己在日常诸事不顺,在工作中处处碰壁,并说自己命不太好,甚至抱怨自己没一个好的出身。
我不太相信命。
静静地听下来,发现一个逻辑。在我这位朋友口中,所有都是其他人的错:
跟同事关系处置不好,问题都出在同事身上;
跟老婆闹矛盾,都是“家那位太矫情”;
对爸爸妈妈也是各种埋怨,“都怪他们,不舍得给我找路子、铺方法。”……
我想起他的小时候。
他是被放纵和过分娇纵着长大的。从小由家人抱着长大,由于怕他磕着碰着;做错了事、受了伤等,就“都怪这破椅子,如何就挡着大家乖孙的路了。”他若遇见点没办法解决的事,或一有哪些需要,仅需可怜巴巴地瞅着大人,还未及开口,大人早早就安排妥当……
记得一次,几个孩子子聚在一块玩耍,他想要其他人手中的东西,别的小朋友不给,他便伸手一把抢过,还顺带将他们推倒在地。
他们气不过,挠了他一下,他就呼天抢地地大哭起来,哭声立刻引来他的奶奶。老人家上来就逼着他们小朋友跟他赔礼道歉,还说,“哪个叫你不早给大家家宝贝玩的?”
一个被过分娇纵着长大孩子,他的内心到底在历程着什么呢?是感觉到自己很安全、自在,所有都美好无比吗?
可能在家庭里,在肯定时间段内,的确是如此的。然而,一旦长大一些,一旦走出家门,他就更容易受挫。由于他的过于自我中心,会让他失去不少关系。没人可以像家人那样去满足他。
这个时候,挫折就发生了。
在家庭中,他就像是活在一个真空、无菌的环境里。然而一到日常,吃着和其他人一样的食物,呼吸着和其他人一样的空气,立马会出现不好的反应。非常显然,我的这位朋友,他虽然早过而立之年,却依旧是那个想要依靠别人、遇到事情就逃避或推卸的孩子.
03
▼
其实,不少爸爸妈妈遇见孩子做事遇见挫折想舍弃的状况,心里也非常纠结。就这么舍弃吧,担忧孩子将来培养习惯;需要孩子坚持吧,却总是引来孩子的激烈反抗。到底该如何处置呢?
第一,给孩子一个人探索的机会和成功体验
探究那些遇到事情就退缩、想要舍弃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身上常见存在一个共性,即没自信。
何为自信?通俗说,就是我感觉我能行。
怎么样培养自信?两个步骤。第一,事情成功了。第二个,这件事是我做的。
自信心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你说你非常爱孩子,孩子就必然会有些。要让孩子跟成功的事件进行绑定。孩子从中获得“我可以”的体验越多,自信心就越强。
所以,那些爱孩子的父母,请停下你的过多包办和替代。你对孩子的过度干涉,致使的结果是孩子要么觉得自己无所不可以,要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两种自我认知致使的结果都是自卑。
第二,多理解和支持,少批评和指责,激起孩子改变自我的认知。
若发现孩子常常出现“我不可以”的感觉,大家需要深思,是否平常对孩子需要过于严苛,挑剔过多,致使孩子形成了错误的自我认知,做事自信心不足。
要改变孩子的认知,仅仅对孩子说“你真棒!”“你能行!”等类似的话是不够的,还需要大家用心察看孩子获得的每个小进步,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真诚地告诉孩子,让孩子渐渐恢复自信,改变原来错误的自我认知。
譬如,当孩子弹一首曲子弹了很多遍也弹不好时,假如大家只不过说:“加油,你肯定可以弹好的!”孩子或许会气急败坏地喊:“我就是弹不好!”
大家可以试着如此对孩子说:“看得出来,这首曲子要弹好确实困难,你努力训练了这么多遍,已经有了肯定的起色。还有一些能改进的地方,让大家一块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呢?”
大家如此感同身受地去领会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感觉自己被理解了,而且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孩子更容易重拾信心,继续努力,不随便舍弃。
第三,给孩子中等困难程度的任务,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近期进步区”的定义,对大家怎么样看待给孩子的任务困难程度非常有启示。
所谓的“近期进步区”,就是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质进步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进步水平之间的差距。简单一点说,就是大家给孩子提供的任务要既高于孩子的现有水平,又是孩子“跳一跳”能达到的,而不是让孩子“望而却步”的。
所以,大家在看到孩子不愿去尝试的时候,也可以深思一下,是否任务对孩子来讲太难了,或者孩子真的需要大家的帮忙,可能大家调整一下任务困难程度,或者给予孩子适合的帮忙,孩子就能继续前进,达成目的。
第四,多鼓励孩子努力的过程,少表彰孩子的聪明和结果。
既然不适合的表彰或许会妨碍孩子面对困难去尝试的勇气,那样大家该怎么样勉励孩子坚持不舍弃呢?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讲到:“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离开鼓励,孩子的性格特点就不可以健康进步,孩子就没归属感。”
鼓励和表彰不同。鼓励是针对孩子做事的过程和态度,譬如:“母亲看到你这一周写作业非常认真,为你感到骄傲。”而表彰更多的是针对结果,譬如:“母亲看到你这周英语测验得了100分,为你感到开心。”
第五,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事实证明,那些有固定的生活和人际圈子,可以常常串门一块玩乐的大家,会愈加健康与快乐。孩子也是一样,成天被关在家的孩子,或许会变得愈加内向、胆小和消沉。人际交往本身就能带给孩子更多的存在感和归属感,感觉到爱与被爱、需要与被需要。而当孩子有了我们的朋友圈,便可以有更多倾诉和获得安慰、支持的机会,增强面对挫折的勇气。
其实对抗挫折的根本之道,就是让孩子掌握自我勉励,掌握用自己的阳光去驱散负面与黑暗,而不是单纯依赖爸爸妈妈和外面的力量。做一颗会自动发光发热的太阳,而不是靠反射太阳光的月亮,如此的孩子才能拥有抵抗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