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要点汇总

   日期:2025-01-27     来源:www.tpwno.com    浏览:444    
文章简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要点汇总 《长恨歌》   1.列土:封爵赐邑。古时候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与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要点汇总

《长恨歌》

 

1.列土:封爵赐邑。古时候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与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练习乐工的机构。国内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指天子车驾。此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过世”。

 

《行路难》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嫱”:都是古时候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古时候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也会成为嫔、嫱。

 

2.锱铢:古时候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六国论》

 

1.先:对过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此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规范,例行的事”与“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

 

1.从事:官名,来自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时候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古时候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依据牺牲搭配的类型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牛。因为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不同: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时候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时候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6.杂戏:古时候娱乐形式之一,包含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祭十二郎文》

 

1.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其他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2.季父:叔父。古时候兄弟排名以伯、仲、叔、季为序。

 

古时候常用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名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名中指最年长的。仲,《说文》:“仲,中也。”仲,在排名中指居中的。”季,《说文》:“季者,少称也。”如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

 

3.孤:幼年死去爸爸或爸爸妈妈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劳动力而又没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4.所怙:指所依赖的爸爸。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失怙,指去世了爸爸;失恃,指失去妈妈。

 

5.省:探望。古时候一般是看望爸爸妈妈、尊亲的意思

 

6.薨:古时候称候王死叫薨,唐代及将来二品以上官员过世都称薨。古时候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规范,《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医生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7.少年:古时候指年轻人男子,与“老年”相对。

 

8.孩提:婴幼儿,儿童,一般指2-3岁。

 

9.尚飨:亦作“尚享”。期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期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狱中杂记》

 

1.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类似目前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吏部尚书还被叫做天官。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所有财政事宜。类似目前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目前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兵部:掌管使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兵部尚书又称夏卿。类似今天的解放军总政治部或等于今日的国防部。

 

刑部: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类似目前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借助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类似目前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2.京兆: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字,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文中指清朝包含国都在内的顺天府。

 

3.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所以叫五城御史。

 

4.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设立于康熙十三年。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内外的保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质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

 

5.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设十四司,每司长官,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总称为郎官。

 

6.大辟:斩首。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所有死刑。

 

中国古时候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刖、宫、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

 

奴隶制五刑中除去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种又叫做肉刑。墨刑又叫做黥刑,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伤好后留下深色的伤疤。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经过魏晋隋唐,都没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复,辽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些轻罪则刺胳膊。到清末光绪末期,彻底废除。劓即割鼻子,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来,又降低了笞数。此后,该刑不再出现。刖刑,夏朝称膑,周时称刖。是指斩掉左脚、右脚或者斩双脚。有些说称膑是去掉膝盖骨。秦朝称为斩趾。宫又叫淫刑、腐刑、蚕室刑。开始是惩罚那些有通奸行为人,后来处此刑的人与通奸无关。宫刑是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东汉时过去用这种刑罚来作为死罪减等刑。隋朝法律正式废除。大辟,即死刑。秦汉以前的死刑类型不少,如戮、烹、车裂、枭首、弃市、绞、陵迟等。

 

7.大决:封建年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天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8.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天,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 “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9.梏:古时候木制的手铐。

 

10.木讯:指用板子、夹棍等木制的刑具拷打审讯。

 

11.移关:指移文、关文。旧制,对不相统属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质询用“关”。 清时“关”已不局限于质询。移关诸部,发给平行各部的文书。

 

《陶庵梦忆序》

 

1.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故名。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叫鹿鸣宴。

 

2.漏尽钟鸣:古时候用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钟报晓。

 

3.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

 

4.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5.劫火: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劫,梵语“劫簸”的略称。劫簸是一大段时间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汽车。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2.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3.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一同朝见天子。

 

4.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着打扮。端,古时候用整副布做的礼服。章甫,古时候礼帽,用布制。

 

5.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盒司仪的官。相分卿、医生、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