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在500强外企做大顾客经理的朋友,异常看重子女教育,节衣缩食、告别娱乐,全家从200平的大房屋搬进60平的老宅蜗居,所有就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学校。
目前孩子上了牛小,但成绩在班上排倒数,朋友和我诉苦:
“我都为孩子做到这个地步了,他为何就这么不争气!数理化也不再计较,如何连语文都学不好?”
我接触过不少的教育专家,他们都有一个一同的看法:
你给孩子的教育,比你买的学区房要紧100倍。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比参加任何补习班都管用。
我把朋友的状况反馈过去,专家给出的建议是:想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语文是最易下手的科目。
语文的兴趣从哪儿来?
90%看爸爸妈妈如何做
写作文不愁,背古诗手到擒来,相信这是不少孩子梦寐以求的状况。
但在2013年北京语文学霸孙婧研眼里,这类就都属平时了。
△孙婧研
她在我们的高考考试之战中,语文获得了148分的惊人成绩,凭着语文的巨大优势,勇夺2013年北京高考考试学霸的桂冠。
大家问得最多的是,你语文成绩为何这么高?
关于语文学习她自己也汇总了5点经验:
· 语文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 关于念书: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
· 看了足够数目的文化精品后,进行模仿、再加上一点点我们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也足以令很多人拍案叫好。
·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模仿的条件。
· 爸爸妈妈是最早让我了解中文的内核是什么的人。
从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的积累——输出成语文的常识,这所有都不能离开爸爸妈妈的启蒙。
爸爸妈妈不是看孩子在多大岁数能认出几个字、读出几个词汇,而是通过一个个童话、一段段故事,与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让她对语文发自内心的热爱。
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是最早让我了解中文的内核是什么的人。
我的爸爸妈妈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在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那些讲述的声音蕴含的感情,才是中文真的的所在。
所以培养孩子对语文、对阅读的兴趣也是大家身为爸爸妈妈最应该做的第一步。
语文改革大换血
古诗文成翻盘重点!
2017年一系列高考考试改革政策放出时,高考考试“语文难”就已经是定势。
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幅高达8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相应提高,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
古诗文已经成为语文翻盘的重点组成部分。
可是传统文学枯燥乏味,怎么样正确引导,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兴趣并热爱学习呢?
美国儿童听力专家研究表示,12岁之前的孩子,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听故事时,孩子会将较高程度的词灌输到他们的耳朵里,最后,这类词会传输到大脑,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
从听故事出发,让孩子从听觉中增加语文阅读量,孩子学好语文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的“床”, 指的是一口古井的外围边,月亮是投到井水里的。“床”不是屋子里的床或者窗户前。
但孩子没历程过古生活活场景,会非常难理解这一点。
同样大家尝试和孩子说一个李白的故事:
场景1、“李白,字太白。今天给我背下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背下不要睡觉!”
场景2、“今天大家讲讲李白的故事吧。你了解他为何叫李白吗?据了解,在李白生的前一个晚上,他母亲做梦,梦到了太白金星,就是西游记里面那个白胡子爷爷,母亲觉得他是神仙下凡,于是给他起名字李白,字太白。有一次,他去了非常远的地方旅游,生病了,晚上非常想母亲,看到窗外的月光,他写了一首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你感觉孩子会更爱哪一种办法呢?
其实除去绘本故事,睡前的童话故事,在孩子的语文书里面,就藏着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它们可以很大地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语文老师肯定没说过这类故事:
王勃是个少年网络红人;
杨万里其实是个倔脾气;
袁枚是个大吃货;
光有故事还不够,通过故事帮助孩子拓展情感深度和对常识的理解力,还能把小学1-6年级课本里的语文要点融入到故事里,无形中给语文成绩加分,这是不少学生和父母都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