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发现,大家大人常常跟孩子讲道理,而且是非常耐心的讲哦,孩子也频频点头答应,可是转头又犯同样的问题…为何呢?
不少父母可能都有过类似领会,今天这篇文章来自魏勇老师的一个讲坛,怎么样说,孩子才会听。
文 | 魏勇(著名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十一学校枣林村书院院长,2014中国年度新锐教师。)
我之所以推荐这个主题,是由于前一段时间,我跟大家学校成绩特别好的孩子有过一次对话,对话的内容让我非常震撼,当时,我问了两个学习特别好的孩子一个问题:“你们想跟我们的爸爸妈妈在一块么?”,他们两个人都摇头,不想在闲暇时与我们的爸爸妈妈相处,而这两个孩子,都是学习成绩特别出色的孩子,他们两个都由于物理竞赛成绩优秀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我问:“为何不想与爸爸妈妈相处呢?”他两个异口同声的说:“由于爸爸妈妈总是讲一些大道理”这让他们不胜其烦,所以不喜欢与爸爸妈妈待在一块。
然后,我就问他们:“什么叫大道理?你举例来讲说?”同学就举了个例子:“我父亲反复告诫我,除去学好物理以外,还应该多关注其他学科,譬如,数学和化学,要进行跨学科的学习,然后,我的物理专业才能走的足够远。”他感觉这类话是大道理,他听不进来。
之所以我感觉非常诧异,乃至震撼,由于我感觉,他父亲说的不是大道理,是生活实实在在的体验、领会。假如只不过钻研一个学科,你可能不会在这个学科走的非常远,有时候,需要跨学科的学习,才能大概触类旁通,在我们的学科里有所建树,有独特的发现,所以,我感觉他父亲说的非常不错呀,根本不是大道理,假如我是他父亲的话,我也会跟孩子说同样的话。
孩子们听不懂类似如此的“大道理”
这事情让我考虑了良久,我感觉,孩子所觉得的大道理,不是说大人讲的不对,而是,大人讲的道理,是大人的生活体验,而孩子自己却没体验过,对于孩子们没亲身体验过的道理,孩子们总是就觉得,这是“大道理”,即使这是大人觉得的实实在在的日常的道理、真理。所以,我就在深思,我一个人在给学生讲的道理中,有多少是我一个人的生活总结、体验,而并不是孩子有过体验的道理呢?我想,如此的“道理”是有不少的。
大家大人,常常会讲不少道理,但,这类道理在孩子那里不起用途。之所以不起用途,是由于这类经验、体验没与孩子的实质生活打造联系。所以,他不可能往心里去,顶多只不过表面上尊敬你,听你把道理讲完,然后这件事情就过去了,仅此而已。原先,大家以为孩子不喜欢大人讲“大道理”,是讲那些国家呀,民族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远大抱负远大理想这类…这理解其实是错误的,这只不过大道理的一部分。
刚刚大家说的大道理,在大家大人看来是生活经验的推荐,但,在孩子看来,却是大道理,这就使得大家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要特别的考虑孩子的经验世界已经有些历程经验,是不是跟大家将要说明的道理有联系,假如孩子没方法把你的道理与我们的经验世界打造起联系,那样,你讲的内容就没方法被孩子理解和同意。这就让我想起,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过的道理。
■ 譬如,孩子,只须你足够努力,只须你尽了力,尽力而为就好,至于结果,并非非常重要的,要紧的是要尽力而为。以前,我感觉我讲的没错,但,目前,我感觉自己讲的是有问题的。“尽力而为”不但一个大道理,而且,不可操作。对孩子来讲,什么是尽力而为?没标准,非常难理解。所以,我感觉,与其跟孩子说学习要尽力而为,不如,给出一个具体的目的,譬如,“孩子,你的数学要考98分,语文考98分,达到这个标准,父母就感觉你是做到尽力而为了。”一个具体的目的虽然看着没“尽力而为”来的高档,但“98分”是一个可以捕捉到的具体目的,所以,我觉得,大家讲“尽力而为”的时候是一句大话,好像不如“98分”。
■ 又譬如,学校目前会教育孩子“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其实,对学生来讲,这也是“大道理”。由于没给孩子具体的操作和达成方法,如何做是“团结同学”,如何做又没做到“团结同学”?是否跟同学搞好关系,迎合同学,才叫做团结同学呢?这方面,父母没明确的明确的提供可操作策略,只不过讲一些大道理,对于孩子来讲,是很头痛的,也是非常难去遵守的。
大家可以明确的给孩子讲解,什么是团结同学呢?同学跟你讲话的时候,要看着人家,一心一意的听,不要走神,这就是团结同学;当同学被老师惩罚的时候,你不要在旁边看笑话,不要幸灾乐祸,这就是团结同学;当同学在课上,回答问题出彩的时候,你要真诚的表示赞叹,或者是用眼神,或者是用表情,或者是轻微的发出一点点声音,若是特别出彩的时候,在体育场,运动场一类的地方,你要为同学出彩的地方喝彩,鼓掌,这就是团结同学。
总之,假如大家讲的话、传递的信息是明确的,可操作的,那孩子才想听,他才想去做,明确的目的是他可以达成的,他感觉做起来不难,看得见,摸得着,有标准。不然的话,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就会遇见一些困惑。大家大人一直习惯的给出一些原则、愿景、目的,去勉励孩子,但,不太想考虑如何可以铺垫,一步一步的让孩子去接近这个目的,最后,回过头来还总是抱怨孩子叛逆。在有时候,我感觉是冤枉了孩子。
当孩子处在一种积极人格的状况中
他的信息接收系统才是开放的
近期,我见了一位学生父母,他带来了他的孩子,这个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反应比较慢。我问他,在什么学校上学?他要想半天才回答我,如果再问复杂一点,深层一点的问题,他就仿佛是没听见一样,我问孩子的爸爸妈妈,孩子在家的状况,爸爸妈妈说,假如在家的话,可能在回答问题方面要敏捷一些,但,做事情比较拖拉,不少事情都没方法完成,学习成绩也非常不如意,父母对孩子的表现非常不认可,也非常着急。他们鼓励孩子,要勤奋,要上进,要向榜样学习,也会给他讲一些励志的故事,但却没什么用途。
然后,我就问父母,这孩子在家,吃饭快么?我又问,早上起床,洗脸刷牙快么?父母就说,还是非常慢,就连上卫生间,在卫生间里面待得时间都非常长,总之,他做每件事情吧,就是特别拖拉,特别慢。然后,我问父母,你们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什么手段?他说,大家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譬如说,一块儿看一本书,一块儿看一部励志的电影,也带他出去旅游过,也发现了他的一点点优点,准时的给予过鼓励,也没使劲的批评和打压孩子,但呢,就是成效不明显,这孩子仿佛慢慢废了一样,让父母感觉特别头痛。他们问我,老师,你感觉大家父母如何办?
我提出的建议是:第一,要督促孩子,吃饭快,假如他吃饭慢,超越了规定时间,譬如,20分钟,那你就把饭菜撤掉,没吃饱,活该;早上起床,需要快,从着装到洗漱完毕,10分钟之内,全部解决。然后,父母立刻就给我提出了一个反驳的建议,他说,吃饭太快了,不利于消化,不利于肠胃,假如,起床动作快了,孩子或许会丢三落四,甚至大概把衣服穿反。这个怎么看,让我感觉非常无语,而且,我也发现,这可能是不少父母习惯性的一个怎么看。
为何我感觉这个怎么看不对呢?是由于我感觉,假如孩子一旦步伐加快,穿衣就可能穿错,就可能丢三落四,那是由于,他没习惯快步伐;他在短期内吃不完饭,也是由于他没习惯非常快的吃饭,而事实上,对这个孩子来讲,或者说,对如此的拖拉成习惯的孩子来讲,吃饭快比消化好更要紧,着装洗漱快,比丢三落4、穿错了更要紧。宁愿他吃饭的时候有的没消化,宁愿他穿衣的时候出了一些问题和问题,也要把如此的习惯培养起来。
其实,各位放眼周围,在这个营养过剩的年代,哪有孩子由于消化不好的而营养不足呢?即使有,也是极少数的案例。然而,大家忽视了对孩子行动敏捷的培养,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大家作为成年人,自己都有领会:在社会上,在单位里面,跟朋友交际,那些拖拉的人是不受青睐的,在单位里面是缺少竞争优势的。可见,敏捷如此一个习惯,对人安生立命,有多么要紧。然而,有时候,大家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没把它作为一个明确、明确、不允许讨价还价的需要而提出来。而是考虑了不少理由,来讲服自己,同意孩子拖拉和不敏捷。
譬如,刚刚说的,吃饭要慢一些,细嚼慢咽能够帮助消化,这就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借口。这种敏捷之所以要紧,就是,一旦孩子行动快,有雷厉风行的特质,他整个人的人格风韵就发生根本的变化。他或许会从一种消极人格,变成一种积极人格,这种积极人格,体目前:乐观、专注、勇气、勤奋、雷厉风行,当他有如此一种人格,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以后的事业,大家还担忧他么?
所以,像大家这类教了一些年书的老师,都发现了一个规律:孩子学习成绩好,其实,主要的功劳,不是他找到了一所好学校,找到了一位好老师,而是由于他有好的爸爸妈妈,有好的家庭背景,有好的习惯的培养。
所以,要让孩子听大人的话,我感觉,第一,要扭转孩子的人格特质,从一种什么事都不干、拖沓、消极、等待的人格特质中,改变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当他处在一种积极的状况当中,这时,大人说的话,他才容易听进来,他的信息接收系统才是全部开放的,不然的话,他的接收系统或者是半开半闭的,或者完全就是封闭的,你就会感觉,怎么说对这孩子都不好使,其实,听话与否,跟孩子处在哪种状况中的关系是很大的。
基于我近期接触的这两个案例,我在想,大家大人如何讲话,孩子才想听呢?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五个建议
我给出的建议是,大人第一不要忘记自己过去也是孩子,不要忘记大家当孩子的时候,期望大人怎么样跟大家讲话。那时候,大家期望大人有耐心,可以弯下腰来,可以用大家听得了解话来跟大家讲话。讲话的时候,能给大家有选择的机会,可以给大家提供可操作的样本和明确的目的。
当大家是孩子的时候,大家还期望,大人不要讲那种太遥远的事情。目前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包含一些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说,你目前不努力,以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呀?这个话道理上是没错的,大家今天的学习和生活道路的选择,一定非常大程度上会决定大家未来的生活的道路,但,你要了解,你面对的是儿童,是孩子。儿童和孩子的特征就是想不了那样远的事情。你说的再正确,也是白扯,顶多是是政治正确,而对孩子来讲,实践不正确,就意味着,你讲的那些遥远的正确的道理,对他们来讲,没用。
大家是应该回过头来,站在孩子的立场,讲一讲当下他可以做到的,可以达成的目的,然后,这个目的又是跟他将来的遥远的理想是连接的,就能了。大家不需要反复去提,20年后你如何如何,那些话,大家自己当孩子的时候,听父母说过不少次,有用么?没用。除去增加烦躁以外,一点用处都没。
最后,大家还是要还原成平等的身份。为何呢?由于不平等,就意味着迫使受教育者关闭他的信息接收系统,他天然的就树立了一个屏障,来屏蔽你的信息,只有平等,才能打开这个屏障。
大家作为成年人,都有如此的一个体验,假如领导居高临下要训斥大家,大家就把这个屏障树立起来,甚至,大家或许会反击他,打造一个爱国者反导系统,去反击他,根本就听不进来,即使,表面上仿佛听进来了,事实上内心里面可能是抵触的,甚至是逆反的。大家成年人都是这样,更何况孩子。所以,大人讲话,孩子要想听,特别需要有一个平等的态度。
这个平等的态度,是去掉大人和孩子之间隔阂的基本条件。作为大人,尽量不要用居高临下的,教育、教训的口气说话,而用推荐的口气说话。譬如,我过去历程过跟你一样的事情,当时,我是如何如何处置的,你看,这个处置办法是否合适你,假如你感觉不合适,大家再讨论一下,商量一下,看看有没别的方法,别的方法合适你。这种推荐的姿态特别要紧。
第二个建议,就是不要讲大道理,尽量把大道理化成事情,案例,化成孩子经验世界范围内的事情,他可能更想吸收,更想听。
第三个方面,需要大家大人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可能是所有教育当中,最重要的,那就是,大家要想方设法的,甚至不惜所有代价的,去帮助孩子体验到“收获感”,当孩子有“收获感”的时候,你说的话,孩子才想听。不少孩子数学不好,语文不好,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在父母和老师眼里,可能就感觉这个孩子没戏,好像没可以改变的可能性,其实,不是如此的。
由于,任何一个人,他都有相对的优势,相对的劣势,学习成绩不好,或许他在运动方面好,或者艺术方面好,或者人际关系好,等等。假如,他在学习以外的某个范围,相对善于一些,那大家就应该创造条件,让他在这个范围获得他力所能及的成绩,获得收获感。一旦他有了一次收获感,这就很很厉害了,这对他的生活将起到不可估量有哪些用途,他就大概把这次获得收获感的那种体验,那种办法,复制在别的范围,从而产生自信,从而打造起乐观,专注,毅力,勇气,勤奋等品质。
这种收获感打个比喻,就等于火车头,它可以拽着这个孩子,在生活轨道上前进。这个火车头可以是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可以是体育,也可以是艺术的某一科,也可以是他的组织能力,他的商业才能,他的手工等等。
想方设法让他体验,并想方设法鼓励他,让他的这种相对的专长,蔓延开来,蔚为壮观,声势浩大。那如此的孩子,你再跟他交流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最好交流。
有如此一个案例,讲的是40多年前,有个英国女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坐不住,被学校觉得,是一个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被不少学校赶走过。她的母亲没方法,只好带她去看大夫,看了不少大夫,没可以解决问题,最后找到了一个大夫,这个大夫非常有方法。这个大夫对小姑娘说,我要跟你母亲私下谈谈,你在这里等会儿,大家非常快就回来,然后,大夫拧开了桌上的收音机,音乐响了起来。他们刚刚离开,这个小姑娘就伴随音乐动起来了,自己跳起舞来了,大夫和父母在窗户外面看了,大夫告诉这位父母说:“夫人,你的孩子没问题,她应该进舞蹈学校。”
到了舞蹈学校,女生如鱼得水,后来就考入了英国皇家芭蕾舞蹈学校,成为了知名的舞蹈家,此后,她与人合作,创造了一部音乐剧,她担任编舞,这场音乐剧已经连续上演了7000场,成为了百老汇历史上最经典的剧目,这部剧目就是《猫》,这个舞蹈家就是吉丽安·莱尼(Gillian Lynne)。
第四个建议,就是要给孩子创造有规律,有条理,爸爸妈妈常常在家的生活方法,在如此一种情境中,孩子会比较听话,当然,更不是绝对的。为何这么讲呢?2007年,日本有一个教育家叫三浦展,他发表了一个调查报告《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叫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在这个报告里,他发现,那些爸爸妈妈常常不在家的孩子,学业成绩相对较差,爸爸妈妈常常在家的孩子,学业成绩会相对较好。那些常常在便利店吃饭的孩子,学习成绩总是不如在家面,由母亲规律做饭的孩子。所以,三浦展给出的建议是,爸爸妈妈要常常在家,跟孩子一块儿吃饭。爸爸妈妈所能做的,就是改变孩子的生活习惯。
其实,他提出的这个建议,大家不应该感到意料之外,大家想想历史上不少名人,譬如,胡适、鲁迅、毛泽东,他们在我们的回忆录里常常写到,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总是是他们的妈妈。而他们的妈妈都没什么文化,甚至大概是文盲。为何文盲的妈妈还能培养出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呢?我想,这跟他们的家庭背景有关系,这跟他们的妈妈做事有条理,非常勤奋,有规则,是分不开的。
我常常遇见这种父母,他们非常想让我们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听话,于是,他们寄期望于学校,期望老师教好,对我们的孩子另眼相看,为此,他们想付出任何代价,这其实是偷懒的想法。他们是想把孩子扔给学校,扔给老师,让他们帮助去掉孩子身上不好的的习惯,然后,他们在家保持自己原来的生活方法,譬如,常常不着家的生活方法,或者是由于事业,或者是由于应酬,或者是由于娱乐等等。
其实,这是开错了药方,由于,孩子的病根不在学校,而在家。只有家校之间相互的配合好了,孩子才可能有所转变。学校当然要承担学校的责任,学校有义务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但,好的生活习惯,第一任老师是大家父母。而好的生活习惯,是可以迁移到学习上的。大家极少看到那种生活上非常拖拉,做事非常拖拉,做事不仔细,粗心大意的孩子,可以在学习上一丝不苟,学习上精益求精,没如此的孩子。
最后,我还有一个建议就是,面对面的教育不如肩并肩做事,肩并肩做事孩子更想听父母的话。我一个人也有这个领会,我相信大家父母都有这个领会。当一家人都忙活起来干家务,各有分工,你扫地、我刷碗、他归置物品,全家人凝聚在一块然后把家务活给干完了的时候,无论是大人或孩子,情绪都最好,都处在一种积极的状况当中,这个时候你对孩子提出什么需要,要给他讲什么道理,相对而言成效要好得多。
肩并肩一块做事,当然不止是一块干家务活,还可以是一块出去登山、一块做手工、一块打球、一块做游戏,甚至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和爸爸妈妈一块参与家庭的决策,充分调动他的主人翁精神,让他有一种担当和责任感,使他有如此的体验,当他有如此的体验之后,俨然他就不是一个独生子女了,而是一个多姊妹家庭中的老大。各位,你不感觉多孩子家庭中,一般老大更有责任感和更容易交流吗?
我举一个例子,就是我刚刚说到的,前不久来找的父母,说他的孩子特别拖沓,做什么事情都不成。有一次这个孩子去上学忘带钱了,由于他的母亲开会放学的时候也没去接他,他就不了解如何回家,就一直在学校门口什么事都不干傻等,也不了解管人借钱,也不了解想方法打电话找我们的爸爸妈妈,问问爸爸妈妈做什么去了,就如此傻等,直到他的母亲忙完,天已经黑了,然后才去把这孩子接回来。
他的母亲感觉特别的沮丧和无助,我的孩子如何变成如此了,不但拖沓而且生活上的自理能力非常弱。当然这来自于长期被爸爸妈妈、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照顾的太好了,从来无需操心,所以他是一个很典型的消极人格,他的爸爸妈妈问我有哪些建议,我给出的建议就是,让这个孩子参与家庭决策。
正好他们寒假里面要回老家,回老家就涉及一个问题,如何回,买火车票还是买机票,线路如何选,什么时间回去,什么时间回来,如此一个策略的谋划。我给他的父母的建议就是,买票的这类事,父母把需要提出来,什么时间走、什么时间回告诉孩子,剩下的事情让孩子去操持。结果过了年将来,他的爸爸妈妈再来找我,他们说他们根据这个方法去做了,发现孩子居然真的可以做成这种事情,孩子非常高兴。
有时候大家低估了孩子的潜力,大家大人成为了压制孩子潜力那个罪魁祸首,而这种压制常常是以爱的名义。其实,在风险可控下,让孩子暴露在风雨当中,是对孩子特别要紧的成长历程。参与决策时,大人退到后面,让孩子冲到前面,去谋划,去策划,即使策划错了,其实也没关系,还可以再改嘛。但你不给他如此的历程,不给他做主的机会,他成长起来就会非常慢,他非常慢就会反过来让大人觉得这孩子太弱,需要更多的呵护,你给他更多的呵护,他就成长的更慢,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致使父母埋怨孩子。其实非常大程度上是大家父母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
我一个人有一个亲身的案例,我的孩子高中毕业他想去留学,留学有个问题,就是要填表格和写文书,向所申请的大学递交你的文书,包含你的自述,你的自我介绍等等,是全英文的。最初孩子说这个事情只有中介才能完成,毕竟大部分孩子留学的文书及手续都是中介帮着完成的,而我的孩子英语水平还不算非常不错的,他感觉完不成,当时我就说了一句狠话,假如留学申请整个程序要找中介就不要去留学,文书需要自己写,表自己填,写文书的过程和获得留学资格的考试一样要紧,甚至我感觉比考托福更要紧,这件事需要你亲力亲为。
然而成效呢?应该说是出人预料的好,对孩子的升学特别有帮助,当然我最感到欣慰的是,他一个人完成了中介所做的全部的事情,这意味着别人生当中有了要紧的一刻,就是独立的面对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然后从头到尾的谋划把它给完成了,并且顺利的完成了我们的愿望,我感觉这个体验比申请到很大学、比课堂上学到了什么常识更要紧。所以我的建议是,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决策当中,和孩子并肩做事,这个时候他更能容易听话,他成长的更快。以上。
父母问答
1、魏老师你好,请问怎么样控制孩子用电子商品的时间呢?
魏老师:关于电子商品的用法目前是存在争议的。我感觉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应该降低或者是不用电子商品,伴随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他对电子商品的用法。我回忆大家当初喜欢看书看小说,其实非常重要是什么原因由于无聊,大家不但没电子商品,电视机都没,收音机更不是每家都有。所以精神上处于蛮荒,于是一旦有书可看的话就仿佛找到了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相对就很容易培养念书的习惯,我是如此看的。
2、魏老师你好,孩子的小问题,教育的时候也非常诚恳地同意,成效也最好,可以过两天又出现同样的错误。这时如何做做合适呢?
魏老师:孩子一旦有了一个不好的习惯,你要纠正这不好的习惯培养好习惯,一定不可以指望通过一次谈话教育就解决了,需要在这次谈话之后跟进具体的一些举措,父母需要关注,不断地帮助其形成好的行为,重复多次好的行为之后,慢慢才会成为好的习惯。
3、魏老师你好,我的孩子高中三年级了,他周末回家还是一直在玩手机,道理孩子都懂,我该如何和孩子讲道理呢?谢谢魏老师。
魏老师:这个问题不可以以偏概全,孩子高中三年级了,能否够回家还玩手机,取决于目前孩子的状况,假如他的学业成绩没受什么影响,那他玩手机也没什么关系,假如他的学业成绩遭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我想需要就手机的问题正式的和他进行一个讨论,看看用手机对他的学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有没一个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同意的关于手机用的策略,探讨如此一个策略来可能就做合适一点。
4、魏老师你好,孩子爱玩耍,所以挤占阅读的时间,譬如,她晚上会玩到八九点才回家,洗漱后都十点左右了(小学一年级学生),只须有人陪着她玩,她就不会看书,我该如何解决?
魏老师:孩子爱玩耍是天性,当然她玩的时间多了会挤占阅读时间,我感觉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孩子有没一个好的身体?有没一个好的性格特点?有没一个好的习惯?假如这类他都有,他多玩一点,没看那样多的书,我感觉问题也不大,反之,可能就需要好好琢磨一下了。
5、孩子上小学一年级,非常喜欢父母念书听,听的也很专注,但自主阅读极少,基本都是大人给读,可能与她目前的识字量也关系,想让她自己读,但又怕她厌倦念书,父母是不是还要坚持下去呢?
魏老师:假如由于孩子自己识字量少,而让爸爸妈妈读,我感觉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件好事,这说明孩子是特别有好奇心的。只是伴随识字量的增长,可以慢慢放下,读一半剩一半让他一个人看,读到重点的地方让他一个人看,可以采取各种方法,让他一个人去阅读。我相信从你讲的孩子的状况来讲,我感觉你孩子应该是一个喜欢念书的人。
6、请问魏老师,孩子小学一年级他非常爱阅读,可是不喜欢做作业。每次催到大人孩子都烦起来,大家非常矛盾,该如何解决?
魏老师:那这个孩子挺很好的啊!可以跟他进行一个谈判,数学作业让他一个人做,语文作业可以大人帮着做一点儿也未尝不可。由于他不需要做语文作业,我感觉他的语文都会好,爱阅读的孩子不可能语文不好。
7、感谢魏勇老师的推荐,请问你如何看待大家目前的中学习历史教程?
魏老师:如何看待目前的中学习历史教程?我感觉需要重写,而不是修改。
8、请问魏老师初二的早恋,父母该如何解决?
魏老师:如何处置小孩子早恋,也得分状况,看它是男孩、还是女孩,小孩子早恋的程度,不管如何我感觉作为父母可以和他聊天谈一谈,若是我,我会告诉孩子,恋爱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一旦能量降低了,以后你恋爱的时候遇见对的人,你也非常难深爱他们,所以为了让自己有一个比较幸福的恋爱,对待恋爱需要慎重,不要随便挥霍我们的能量,挥霍我们的青春。
9、我的孩子很喜欢看课外读物,结果导致了对学校历史教程里的常识产生怀疑,但考试又需要需要孩子根据标准答案考好,请问魏老师,你感觉应该怎么样协调这种矛盾?
魏老师:教育孩子要用两套思维系统看问题,一套思维系统用来应对考试,一套思维系统用来真的的考虑,应对考试的思维系统其实也很容易打造,要了解考试需要你提供哪种看法、立场、哪种叙述,你就根据那个需要去做,如此可以不影响你的考试成绩。另外还有一个独立追求真理和真相的思维系统,如此可以不影响你的IQ的发育。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