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忠告:对孩子的期望有三大讲究
孩子是祖国的将来,爸爸妈妈的期望。在家庭中,父母无一例外地对孩子的以后有所考虑和期望。期望孩子成绩出众,以后上大学,有收获的有之;期望孩子有经营头脑,以后可以挣大钱的有之;期望孩子体格健壮,以后可以破记录,拿世界冠军的有之;
期望孩子只须快乐、平安地度过一生的有之……总之,天下所有些爸爸妈妈都期望我们的孩子有能力,有本事,以后可以好好地生活,可以比父辈们生活得更好。不少状况下,爸爸妈妈的殷殷期望化作了孩子向上奋进的动力。而有时,过高的期望会变成孩子肩上沉重的重压。
因为几千年传统观念和国内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己成为父母的常见心态。然而现实与大家的期望总是有差距。所以,对孩子的期望是有肯定讲究的。作为爸爸妈妈,大家该怎么样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第一,拓宽期望面,不要只局限于智能与学业。
以智能高低、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不是成功、以后是不是有前途是现代社会的时尚病。但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具备很多评价标准。
很长时间以前在罗马,有个小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那样理想,成天郁郁寡欢。一次,爸爸把他带上罗马一座高高教堂的塔顶。“往下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爸爸指着像蜘蛛网般的街道说,“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倘若你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那就走另一条路试一试!”
多么聪明、豁达的爸爸!他以一种恰到好处的方法,表达了…对孩子获得成功的期望。
第二,期望应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与志向喜好。
从我们的好恶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替孩子设计一个将来的宏图,是一些父母乐此不疲的事情。甚至在父母心目中,对孩子期望的高低也会出现攀比心理。但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假如父母的期望不符合孩子的实质状况,总是适得其反。
聪明的父母在对孩子有所期望之时,可以先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征、兴趣范围、个性特点。爸爸妈妈可以与孩子一块剖析一下,孩子的优势在哪儿,不足之处又有什么。有的行业上的成功,不只需要达到相应的智能水平,还需要拥有相当水准的非智商原因,孩子是不是拥有了,或者能否通过肯定的培养达到;
爸爸妈妈所期望的是否孩子所有兴趣的;孩子的个性最适合于从事什么工作……这样等等。
爸爸妈妈要记住,要以孩子自己作为参照,以他的专长为出发点,而不要以周围人或者我们的爱好作为期望的参照与出发点。
第三,表达适度,激起动机。
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得让孩子把爸爸妈妈的期望转化为自己进步的内在动力。
现在的孩子,存活于信息年代,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他们生来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天地里,享受着海量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种存活空间里,孩子无声无息地培养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信息与指令。
譬如说,任何事都要大人说了才去做,天天在电视屏幕前一坐就是二三个小时,被动地接收着电视上的“精彩节目”。这样一来,那些真的来源于于内心的需要与动机则看上去相当缺少,致使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较低。
同样,在爸爸妈妈喋喋不休的期望表达面前,孩子仍然饰演了被动的角色。其结果,要么使孩子人云亦云地盲从,要么使他对什么都无所谓,还有就是使孩子产生“你越是要我如此,我越是要那样”的逆反心理。一句话,首次讲可能是真理,第十次讲就是陈词滥调了。
在一个适合的时间与场所,与孩子一块探讨一下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其成效远远胜过1日十次的重复。
爸爸妈妈还应该练习孩子成为生活的主动参与者。这就需要爸爸妈妈适合降低对孩子的照顾与包办,多让孩子自己做判断,做选择,承担与其能力相适合的责任,将存活与进步作为我们的内在需要。“外部力量要通过内部原因产生用途”,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