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遭遇挫折是生活必经的坎儿,那样大家就需要教孩子掌握同意挫折。与其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自己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雨。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讲未必是件坏事,重点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因此,明智的爸爸妈妈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吃点苦”。
在心理测量中,有一个“生活用于测量表”,用于测量一个人最近的健康情况:它通过计算一个人最近日常发生的动荡事件,来预测此人最近会不会生病。研究发现,生活变动大会引发身心疾病。比如,被批评、发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等等都可能引发一个人的心身疾病,当然生活变动时间也包括一些正面、积极的事情,比如升学、搬新居等等。对于孩子来讲,爸爸妈妈吵架、离婚,教师责骂、体罚,同伴的拒绝等,会使儿童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和自卑等消极心理。
这个理论听起来好像和大家的主题——让婴幼儿体验挫折是矛盾的,大家一块儿剖析一下:
1.日常,大家不可回避地要遭遇大大小小的挫折情境,每一个人都这样。
容易见到的小挫折包含:上班时差几秒钟没赶上公共汽车而只好在车站等很久;工作中偏偏碰到一个脾气古怪的合作者;考试没考好,等等,这类都是大家没办法选择的挫折情境。对于孩子来讲也是一样,吃饭时不小心把碗打翻了,上卫生间时不知如何尿到了裤子上,这类事情的发生也是那样不可预料。所以,大家不可以防止日常的曲折,而是要掌握应付日常的曲折。
2.大家倡导的是让孩子适合体验挫折,而不是一下子把孩子抛到一个万丈深渊。
对于孩子来讲,适合的挫折和困难就是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解决和克服的难点。大家不可以对孩子提出超越其年龄特征的需要,不然孩子体验到的不是“适合的挫折”,而是“彻底的绝望”,从而丧失了自信。研究者过去在动物身上做过一个实验:把狗关到一个大笼子里,笼子的地板可以通电。开始的时候,整个地板都通了电。地板一通电,狗就会向每个方向逃避,想躲开令它痛苦的电流;经过无数次努力后狗舍弃了躲避,由于无论如柯它都躲避不了电击。随后,实验条件发生改变:笼子里通电的地板只有一半。假如狗躺在左侧,那样右侧的地板是没电的。但,实验的结果是,狗已经绝望了,通电时它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没丝毫的挣扎,不做任何的努力。虽然这是个动物实验,但大家可以把结果推论到人类身上:失望的情绪会使人舍弃所有努力。
3.当孩子遇见挫折和困难时,成人要给予适合的引导和帮助。
就像大家不会把一个新生儿放到野外的恶劣环境中,让他们经受风吹雨打、任他们自生自灭一样;在孩子遇见精神和心理上的风雨时,大家也应该提供温暖的支持。比如,孩子在上婴幼儿园之前,爸爸妈妈就应该为孩子日常的这一重大变化做筹备,帮助孩子平稳地过渡:带孩子去参观婴幼儿园,告诉孩子婴幼儿园中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在婴幼儿园遇见困境可以向哪个求助……假如有这类铺垫,孩子的眼神是不可能因上婴幼儿园而“绝望”的。
通过上述剖析,大家可以看到,日常的挫折事件是不受青睐的,但大家不可以阻止它的发生;当挫折事件发生后,假如婴幼儿可以勇敢地面对它、自信地解决它,那样挫折事件反而是孩子成长的契机。适合的挫折教育,能使孩子获得受用一生的心理素质: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