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卷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卷方法(一)
1、整体感知、迅速阅读的方法
①抓标题、紧扣关键字句,把握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②找线索,把握文章结构和主题;
③抓标志性词句,把握素材的组合方法;
④抓文章中的“虚”与“实”,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掌握在文章中筛选信息
①依据题干需要,筛选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直接摘取
②依据题干需要,筛选出有关信息——提取整理
③依据题干需要,结合有关内容——剖析总结
3、掌握必要的审题和答卷方法
阅读失分总是在不经意和无意识间,学会答卷方法克服以下问题:
①回答不完整、不全方位、不准确;
②表达不通顺、不简洁、不平实;
③卷面不整洁,格式不规范。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卷方法(二)
1、要素充足法
解答主观性阅读,第一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搬来讲,超越2分的题,其答案总是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汇或词组或句子。
2、依文解题法:
考查对重点性词汇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其答案总是就在原文中,由于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卷也应“依文解题”。
3、总结重组法:
第一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依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汇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总结重组”,最后作适合规范地表述就能了。
4、专业术语法:
有些题干中明确规定不能用原文中的原词原句回答,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段篇或完全理解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用自己平常学会的符合语文专业需要的说法,说清自己了解文章后的各种结论和感受。
1、在文章开头:
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单刀直入,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址,渲染氛围,定下感情基调等。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进故事情节的进步(记叙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等。
2、在文章中间:
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概括分论点(议论文)等。假如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用途。
3、在文章结尾处:
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概括论点(议论文)。结构上: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
5、整体把握法:
这种解答办法需要整体阅读,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条件,将思路放开,做到瞻前顾后,认真寻求照应,以便飞速而准确的解答卷目。至与寻求照应,或以前因找后果,或由结论溯前题等。
6、借助信息法:
解答简答卷时要充分借助本题题干信息,充分借助其他有关题的信息,包含注释等,充分借助他题答案信息。
7、字数达标法:
答案用语要规范化,要尽可能用完全句,要防止语病;同时,只须字数允许,在语境要准、文字要精的首要条件下,就要尽可能多答点,即可以用词组作答的不需要词,可以用句子作答的不需要词组,甚至可以用句群作答的就不需要复句,以保证答案字数的达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卷方法(三)
议论文解题方法:
1、记叙文的表达方法: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描写办法的分类: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用途:
1、交代作品的年代背景。
2、在回答时需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年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有关语句揭示了哪种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用途: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征;
2、推进情节进步;
3、渲染氛围;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4、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__________
5、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6、散文的分类:
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7、散文的特征:
形散而神不散
8、小说的三要点:
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9、小说的结构:
开端、进步、高潮、结局(有些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0、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一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