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个小朋友都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不止是个历史故事,其中也蕴含着很深厚的哲理。下面让大家一块儿读一读这个故事,从中获得启发,在平常的学习和日常愈加勇敢的克服困难。
司马光砸缸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最多。这里面的道理,不是仅仅用“机智”两个字就能说明的,从思想办法上来讲,这个故事特别有意义。小朋友掉进水缸,按普通的思维办法,大家考虑的肯定是尽量把他救出来,抱出来,拉出来,扯出来……这类,孩子子都没办法做到,于是就只能去找大人。
但,假如换一个角度,大家就发现水缸之所以成为这个小朋友危险的重点,重点在水,假如没水危险就没有,如此想了将来,注意力就不肯定非放在“小朋友怎么样出来”这一点上,也可以放在“怎么样把水放掉”这一点上,而解决后一个问题,比直接救小朋友快的多。
告诉大家无论遇见任何事情都要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同时大家也应学习司马光那种沉着冷静,勇于救人的精神。这就启示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必须要讲究多元化,不要单一。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内容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叫司马光。他小时候发生过如此一件事情。
有一天,他和小伙伴们在庭院里捉迷藏。有一个小伙伴悄悄地爬上了假山。假山旁边正巧有个大水缸,里面装满了水。
这个小朋友一不留心,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掉进了大水缸里。
同伴们一下子慌了,有些跑去找人,有些大喊:“救命啊!救命啊!有人掉进水缸里啦!”
司马光飞快地绕到假山后面,噌噌几下爬到水缸边,使劲伸手去拉水里的小伙伴。可是手臂太短,够不着。
同伴们又急又怕,不知怎么样是好。有些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司马光的脑子里飞快地想着救人的方法,忽然,他一眼瞥见了地上一块大石头,顿时眼前一亮,有了主意。
司马光飞跑过去,用力搬起地上的大石头。
他抱着石头使劲朝水缸砸去。
“砰!”水缸破了,里面的水“哗”的一声喷涌出来。
掉进水缸里的小伙伴得救了。这件事非常快就传开了,听到的人都竖起大拇指,夸赞司马光遇事不慌乱,可以沉着冷静地想方法。
司马光的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祖籍山西夏县涑水乡,父司马池,宋真宗时任光山县令。天禧三年10月18日,司马光生于河南光山县,故其父以“光”名之。
司马光出身宦官之家,自幼受家庭严教,聪明好学,涉猎甚广。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中进士甲科,步入仕途。从政四十八年,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提出不少治国倡导,强调为政要得民心,要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崇尚务实,反对浮夸等。任宰相后,更是“躬亲庶务,不舍昼夜,欲以身殉天下”。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砸缸的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做《司马光砸缸》,这篇文章讲得是,有一天,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玩得正开心,突然听到“扑通一声”。司马光回头一看,不好了,一个小朋友掉到门口的大水缸里了。这水缸特别大,司马光踮起脚尖,看见里面装满了水,这可如何解决呢?别的‘小朋友都吓哇哇大叫的到处乱跑,只有司马光冷静的看了看旁边的石头,毫不犹豫的抱了起来,砸向水缸,水缸烂了水流了出来,小朋友得救了。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了解了,将来不管遇见任何事情大家都要向司马光一样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多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