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放养”还是“坑娃”? 八零后父母陷入教子困境

   日期:2025-05-12     来源:www.aftwlw.com    浏览:726    
文章简介:和“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做一些适得其反的事情”的“严管”方法相对,老师们发现,不少年轻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没计划、缺少规范,随便放任。 陈妈是一个“八零后”,自从有了娃后,她秉承的教育方法,完全和她的爸爸妈妈迥异。

和“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做一些适得其反的事情”的“严管”方法相对,老师们发现,不少年轻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没计划、缺少规范,随便放任。

陈妈是一个“八零后”,自从有了娃后,她秉承的教育方法,完全和她的爸爸妈妈迥异。

“我小时候,父母的需要非常高,限制也有不少。”对爸爸妈妈“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法,她完全不认可。“不期望孩子有太多约束,给他最大的自由。”但陈妈发现,她以为非常合适孩子的“放养”,却在孩子一点点长大后让她头疼不已:“熊孩子”动不动就会出现非常过火的行为,这个时候她再来制止,孩子要么完全不听,要么脾气爆发。

“熊孩子”出没,与父母的“放纵”不无关系

陈妈一直感觉我们的养育方法很好。从儿子出生到目前的大班,基本上干什么都是“按孩子的心意来”。吃饭、早晚作息、玩耍、看电视,几乎都没约束。她感觉这是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有时难免有冲突,但此时,陈妈一般会对自己原来的“原则”缴械投降,对孩子“听之任之”。

和“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做一些适得其反的事情”的“严管”方法相对,不在少数的年轻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没计划、缺少规范,随便放任。杭州清河实验学校的丁琳老师在家访中发现,有的“熊孩子”在客人面前的表现非常让客人和父母尴尬,这其实和父母之前的“放纵”不无关系。

譬如,老师家访时,有的孩子会开心过头,出现一些过激的举动,或举着脚丫对着老师的脸,或在房间里一边跑一边叫喊,并挥动着我们的玩具熊。

“父母看到孩子如此,一定会制止,但有时候并不起用途。”丁老师说,其实,在这种紧急偏差行为出现之前,孩子已经有了类似行为的积累,最后,到了某一个点就爆发了。

父母的逆反,传递到了孩子教育上

这类年轻父母的婴幼儿教育方法并不罕见。

在浙江家庭教育掌握副会长朱棣云看来,目前的年轻父母,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总是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成长中其实也会碰到不少困境,其实是他们的父母给处置掉了”,他们从小到大的规则意识并不强,再加上目前的社会强调个性化,重视创意,他们自己当了爸爸妈妈后,会感觉“规则太多,对孩子以后的革新能力是不利的”;其次,这类年轻父母小时候同意的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把人压得变形”了,不少人特别逆反,譬如常常会说“我将来不让我的孩子如何”,但“不如何”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对这个定义并不了解,只不过感觉,孩子在小的时候要“放”他,让他快乐,自由。朱棣云说,他们忽略的是,人的成长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孩子两岁到四岁的规则意识、秩序的敏锐期,太过强调快乐、自由,总是会错过了这个敏锐期,到时候再想打造规则意识,要花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力气。

另一个状况,是有部分父母未必是“想让孩子自由”,而是想让“自己少麻烦”,有的平常极少管孩子,扔给祖辈,而祖辈“隔代管”总是会很宠,有不少的包办,如此的孩子到了“有不少规则”的学校,就非常难适应。

对孩子要重“天性”,也要重“规矩”

一些父母对孩子“放纵”,则表示自己是学习“西方婴幼儿教育方法”,感觉“海外孩子非常追求个性,父母非常‘放’”,这其实是非常片面的理解。

西方的家庭,其实非常重视孩子在各种场所规则意识的培养,有着最基本的规范和礼仪。

丁琳老师对奥巴马的九条家规印象非常深:“这九条家规,包含作息、劳动、交友等方面,是对孩子底线的需要,你可以自由成长,但你不可以过那个‘界’,但大家目前不少父母却觉得‘一旦自由,就没界了,你如何做都可以’。”特别在生活规范上,感觉孩子尚小,需要非常松。

之前,丁老师家来了个美国小客人——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小女孩。她发现,美国女孩的家教非常严,让她非常有触动。小女孩小学三年级,和所有孩子一样,对糖果“毫无抵抗力”。在吃了一颗糖果后,她询问母亲能不能吃第二颗,母亲非常明确地说,不能,她就平静地同意了。小女孩的母亲说,天天吃多少糖果,在他们家是“原则”,原来如何定的,就如何实行,不会由于是在外做客而有例外。这位母亲还告诉丁老师,假如孩子哭闹耍赖,还有相应的“政策”。再譬如,过万圣节,孩子们结队去讨糖,老师会说好讨来的糖要如数上交,不可以自己偷偷吃,孩子们都要遵守,每一个孩子分了糖带回家,放进柜子,说好天天吃几颗就吃几颗,没例外。

小女孩的母亲说,每年,“家规”都会有一些变动,会提前和女儿说好。她的“家规”有:玩玩具,拆了一个要先玩好,再拆另一个;被子要自己叠,房间要自己整理;美国是个文化大熔炉,孩子一块玩要尊重其他人的文化差异,不能把我们的想法强加给其他人等等。

“定下家规,对孩子的规则意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培养。”丁老师发现,目前的父母对孩子的“天性”有着足够的看重,但与此相匹配的规范就没足够看重。而且,不少大人比较容易自己“破”自己定下来的规矩,一旦“破”了,再跟孩子说就没用了。规则一旦定下,就要遵守,赏罚分明,孩子破“界”,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让孩子了解为何“不可以这么做”

对孩子来讲,一些最基本的规范是需要的。“这种约束,比起去限定孩子不去干什么,更多的是应让孩子了解为何不可以这么做。”杭州采荷一小的李琳老师说。

李老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女生非常任性,常常发脾气,父亲就需要她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打一颗钉子,假如控制住脾气或者道歉了,就能拔出一颗钉子。过了一段时间,女生钉了一些钉子,也拔了一些出来。父亲带女生去篱笆那,跟她说,你做得非常棒,愈加能克制任性的问题了,但你看,虽然钉子拔出来了,篱笆上还是有孔洞在,这还是会导致一些伤害的。女生就了解了。

“为何不可以在沙发上蹦跳?为何不可以随意同意陌生人的东西?不少事情,要让孩子弄了解为何,让他感觉‘我不应该这么做’,从心理上同意。这个非常重要。”

另外,拟定规矩要依据孩子的个性来,有的孩子本来胆小,已经给了自己不少“框”,父母就不要再有过多约束,有的孩子可能“任性妄为”,就能给他“多一点框”,并让他了解为何要有“这类框”。李老师提醒说,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说话的方法也非常重要,譬如说的时候,尽量多地从孩子的优点出发,和他配合着来,孩子也会很容易同意。

奥巴马的九条家规

第一条 防止无理的抱怨、争吵或取笑

第二条 必须要铺床,不可以只不过看起来整洁而已

第三条 我们的事情自己做

第四条 维持玩具房的干净

第五条 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每周获得一USD报酬

第六条 没豪华的礼物和华丽的聚会

第七条 每晚8点30分熄灯

第八条 安排充实的课余生活

第九条 不准追星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